引言

有關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諸多議題,研究員之間仍有大爭議,卻都普遍同意有此現象-與一般人口比較,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族群現精神健康問題的比率高許多;這正是本文第二部份之討論要旨。研究員未有共識的是,究竟此族群精神健康風險增加原因為何,又該以哪些社會及臨床方法應付,以改善情況。本部份將評論相關文獻,綜覽幾篇數據為本、方法扎實,廣為科學界徵引的論文。

近年愈多研究探討性愛或性行為與精神健康的關係。本部份前半段,將討論性別認同或行為與精神失調(如情緒病、焦慮、適應障礙等)、自殺,及親密伴侶施虐等問題之關聯。後半段則探討非異性戀及跨性別族群出現精神問題風險較高之原因;而社會科學研究範疇最常見的解釋,是社會壓力說,我們將探討這種說法。我們會談到,諸如欺凌、標籤等社會壓力雖是原因之一,卻未能盡然解釋高風險現象,須有進一步研究探索背後原因,為這個重要的臨床及健康問題尋覓良方。

概述評論方法

先看性傾向認同或行為與精神健康其統計學關聯之證據。概論相關研究之前,先提所評論研究之選取條件。我們將嘗試從大量研究中歸納出發現之概要,故每部份首先綜論最可靠、廣泛之大型分析,即整理、分析已出版研究文獻的幾篇論文。有些範疇並未作過廣泛大型分析,我們將評論曾概括相關研究文獻、卻未按已出版數據作量化分析的文章。此外亦選幾個研究討論,主要在方法學、樣本範圍、干擾因素控制組,或操作化異性戀或同性戀等概念方面特別具價值的例子;繼而討論這些大型分析或評論文章出版後才作的主要研究。

如本文第一部份所說,要為性慾望與行為尋索確切的生理與心理根源,此科學任務甚難,效果一直差強人意,恐怕將來亦難圓滿。但研究員仍然可以探討性行為、戀慕傾向,或性傾向認同與精神健康的關係,縱然此三者情況應該有差異(研究亦發現如是)。我們必須了解涉某類性行為、或某類型戀慕傾向之人所面對的健康挑戰的範圍,方能滿足他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