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份:性別認同

撮要

生理性別(sex)的概念定義清晰,乃基於男女生殖角色。相對而言,性別身份(gender)的概念就沒有清楚定義,一般以指男或女典型的舉措或心理特質。某些人認同的性別身份,與其生理性別不符,此之謂跨性別認同,目前原因未明。有研究探討跨性別者是否都有某些心理特徵或經歷與異性相似,如大腦結構,或懷孕期間胎兒接觸荷爾蒙情況異常等,但至目前這些研究都沒有定論。性別焦慮症-即感到自己的性別身份與生理性別不協調,且經臨床診斷陷沮喪或致不適-在成人病例,有時會用荷爾蒙或動手術治療,但證明此類治療確有益心理健康的科學實證有限。證據顯明,兒童有性別認同問題通常不會延至青少年或成年期;有以延遲青春期治療應對此問題,但證此種方法有治療效力的理據很少。近年愈多人鼓勵有性別認同問題的兒童服藥、甚至動手術變性,情況令人關注。有關性別認同的範疇,實在需要更探入研究探討。

引言

如第一部份所言,今天許多人以為性傾向定義已經清晰-以為這是人天生、不可改變的特徵,如許多人所說,同性戀是「天生的」。另一類似觀點是性別認同-當事人主觀、自覺是男或女性(或其他性別類別)-一般認為這也是天生的,或是從幼年期已經定型,而且性別身份有別於生理性別。若論孩子案例,則論者有時會形容:這個小男孩困在小女孩的身體內,或小女孩困在小男孩的身體內。

在第一部份我們論證過,「性傾向天生且不可改變」此假設並無充份科學理據支持;來到第三部份,我們也要論證,「性別身份天生、或在幼年就定型」之假設,其科學理據亦少。生理性別固然是天生的,而性別身份與生理性別唇齒相依,雖然如此,但兩者並不相同,且關係複雜。有時候,性別身份的定義或表達方式,與生理性別的關係可以很小,甚至全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