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http://cvcomment.org/2014/03/28/the-state-has-eviscerated-marriage-society-must-rebuild-it

国家扬弃婚姻,社会必须重建之

天主教之声媒体(catholicvoicesmedia),2014年3月28日

本周末,英国将举行首对同志婚礼。为国家重新定义婚姻而深感不安的民众,当被讥「恐同」、「食古不化」的时候,大概会感到雪上加霜。同运人士成功将重新定义婚姻描绘成争取同志公民平权的最后阶段,此举实在聪明,其效果也愈彰显-许多基督徒赫然发现自己被划为大反派,即急不及待期望教会「用说话、行动显示,基督的确爱每一个人」-正如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言(http://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4/mar/27/archbishop-of-canterbury-signal-end-c-of-e-resistance-gay-marriage)。

同运人士可是特别兴奋,因为许多同性恋者认为,反对同性婚姻即等于反对他们、他们的爱,或反对其争取平权;而倡导此说的不仅是像石墙(Stonewall)等同运组织,连政府也刻意放大同性恋者愤怒、被排斥的感觉,推出同性婚姻以表同情。同志团体与政府可说互惠互利,同志团体需要胜仗,政府要在平权问题上争取表现,结果令反对者成为代罪羔羊。反对同性婚姻人士被描绘成无理取闹、恐同,若是宗教人士则被看为原教旨主义分子;相信不久将来,反对者连当教师或公务员也有困难。国家对婚姻已有新的官方定义,也务必令社会贯彻,敢言反对者必定要付代价。

自2011年相关法案在国会突然提出后,天主教之声即倡议保持婚姻之传统定义,尔后一直受抨击,被视为无理恐同。类似攻击也愈针对个人。昨晚嘉宾讲员Caroline Farrow在布莱顿大学英国广播公司录音室接受《答问时间》(Question Time)节目访问时表示反对同性婚姻,离开时即遭观众唾骂,指其「令人作呕」。其后她的推特留言满是粗言秽语辱骂字句,而讽刺地,这是从前同志会有的遭遇。

英国副首相今天发言说:「爱就是爱。」好像是反对同性婚姻者以为爱从不、或有时不是爱似的。这也是同运人士刻意为反对者塑造的形象-当人家欢天喜地开香槟切结婚蛋糕时,反对派站在一旁恨的咬牙切齿。

然而我们反对的,并非同性恋者,或同性爱,或同性平权,而是反对扬弃婚姻。因此我们不能缄默。

问题所在

问题的关键在于,只因为某个群体希望国家法律上承认他们的爱(这说法其实含糊),于是国家不惜淘空婚姻的本质意义;将本来清楚明白、容易理解、无论信仰与公民社会皆奉行已久的传统制度,换成空洞无物的代用品-所谓结合安排,根本称不上制度。这可事关重大,因为此举令婚姻变得没趣、不吸引,也无关痛痒。大众-无论同性恋或异性恋者-必然会问,何必以一纸婚书证明我爱某人?婚姻若真的「只关乎」任何两个人相爱,国家又何必插手要管?

过去这问题答案很简单,国家认同、保护、支持社会与文化对婚姻的既有理解,以此制度关乎-但不一定涉及生育,婚姻的重点在于,一男一女有性关系。这种关系致令(但不一定会)生孩子;又因为孩子能由亲生父母抚养,事关重大,而婚姻制度里稳定与忠贞的条件,正是为此而设的,因此国家特别支持这种制度。国家干涉婚姻,不因为承认、或批准二人相爱,这根本不关国家的事,而是要规范、保护一个有益于孩子的制度,尽管结婚不一定会生小孩。

若不为繁衍,婚姻根本不会存在。虽然有的夫妇没有孩子,也有的婚姻并不长久(丧偶或离婚),也有夫妇领养小孩,上述情况都无损人对婚姻的既有理解。婚姻有其意义,就是提供一种模范、准则-希腊文称为telos-关键目的。就算你不想要,或不合资格,然而你总明白个中含义。

倡导者使尽手段,终令同性伴侣纳入此神圣而悠久的社会制度,但其实无论像石墙组织等机构或是草拟法例的政府都深知道,这种新制不过空洞、给掏空内涵的膺品。

「制度」膺品

首先,同性恋者的性活动无关重要;按婚姻的新定义,并不要求配偶圆婚(这是为同性伴侣而设的;此法例的畸型设计之一,是制造出两类婚姻),因此从前关乎繁衍的制度,现在已经无关乎性交。(教会一直坚持性爱为婚姻而设,现在却要逆文化大潮流提倡-婚姻是为性爱。)

第二,社会一直理解婚姻为一男一女结合,这是关乎性别、并两性互补的制度。然而新版本婚姻乃指「两个人结合」,克尼议会(Hackney Council)的新草案字眼是-任何两人结合。

第三,一直以来婚姻都关乎忠贞,但现在同性婚姻不再要求忠于配偶,通奸已不再是离婚理由。

总言之,这个新版本的婚姻,无关乎性交,无关乎一男一女,亦无关乎持久与忠贞。试问还有甚么剩下来的?Clegg的答案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爱的感觉(不必然涉及性行为)。

爱并非婚姻的唯一条件

许多人都同意,婚姻制度「关乎」爱,但这从来不是婚姻的唯一条件。从婚姻必包括以下元素:一男一女因爱与感情结合,二人终生有性爱的结连,忠于对方,以提供合适环境生养儿女。

现在政府的婚姻版本却是:含糊的、端在乎感情的伴侣关系,此种定义不过寄生于含义更丰富、深邃的传统婚姻概念;不然的话,同性恋者又怎会想「结婚」?然而重新定义婚姻,却等于扼杀了固有定义,这样的制度必不能持久。

影响

这会有何影响?实难一以概全。今天全球有15个国家扬弃传统婚姻制度,英国是其一;第一宗国家改制个案不过十年前出现。但我们仍可按已立法国家情况,加上常识,预料此举必然削弱婚姻的重要性。以下且提三方面影响。

一 假以时日,婚姻将变得可有可无。大家会问:「何必结婚?这是甚么来的?我为何要结婚?」随着愈少人结婚,贫穷家庭孩子必然受害;因为传统婚姻本来就是制造稳定环境,有利父母养育亲儿。(相关研究请點擊這裡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1722155),参页257-58)

二 尽管同运组织与政府的主观愿望是,允许同性伴侣结合将巩固婚姻,但据其他国家同性恋者实际结婚比率(http://cvcomment.org/2013/02/01/has-ssm-strengthened-or-weakened-marriage-the-evidence-from-abroad/),和英国的预期比率,皆出奇地低,难以对整个婚姻制度构成影响。同性婚姻本来就脆弱,就算偶有能维持的,其整体离婚率仍较夫妇结合高许多,女同性伴侣离婚率更较一般夫妇高七成。

三 不同的性组织一定不断要求立法,寻求国家认可,这将进一步削弱婚姻。其他国家的经验是,即使允许同性婚姻以后,暂未进一步引进容许多夫多妻、或其他类型结合(有的国家已经立法批准),但都有人提出要求令国家考虑,法庭纵然反对,其司法理据也很薄弱,标准并不一致。既然婚姻中某个元素(一男一女)可以重新定义,其他元素(忠贞、永久、限于二人)为何不可以?就算要反驳,也难免前后矛盾。这将进一步削弱婚姻观念。

平权幻象

或者平权,可成为倡导者重要理据?英国民主自由党国会议员Sarah Teather一向致力争取人权与同志平权,然而出乎其他议员所料,她经深思熟虑后,竟勇敢地对同性婚姻法案投下反对票。她说(http://cvcomment.org/2013/02/05/sarah-teathers-statement-why-i-voted-against-gay-marriage),相关法例涉及的平权问题其实很小,她在国会发言说:

支持同性婚姻的理据,往往集中在平权。但这并非讨论立法的唯一自由哲学观点。我愈思考这道法案,就愈不确定国家在此担当甚么角色。如果婚姻有其重要理由,即提供环境生养小孩,政府要插手干预这可以理解,因为这有助社会稳定,也保障儿童福利。同样地,若是关乎保障财产权、或作决定的权利,国家也有立法理据。但目前所立法例都与此无关。按这道提案,国家是立法规管两相同意的成年人之爱与委身,再没有其他原因。这让我觉得奇怪,我一直认为这是私事。

这确是问题所在。争取同志婚姻运动力邀政客加入这场迷人的、具历史性的平权运动,似乎只有食古不化的人和偏执狂才会反对;但其实这道法例无关乎保障法律权益,或令人不再排除于法律权益以外。如果不许结婚是歧视同性恋者的表征,为何同志大巡游从不提此要求?反歧视的同志平权运动也鲜有提及这点?(在已立法准许同性婚姻国家,同性恋者结婚率相当低,并随时日下跌。)

可见同运分子争取国家立法,其实只是政治策略,这象征大众终于认可、祝福同性恋关系。至于此一政治胜仗的代价,是破坏婚姻的核心意义。

石墙组织的策略,是将反对同性婚姻人士塑造成恐同,尽是居住郊区、穿旧式羊毛衣的老顽固。组织发言人称,「同性伴侣彼此委身、相爱,大家要知道,容许同性伴侣婚姻不会令天塌下来的。」这完全是转移视线、妄顾重点。反对者并非抗拒同性恋者,而是反对国家扬弃婚姻。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发言,并拒绝被标签为「反同」。天主教之声曾报道,英国曾仅一次调查(http://www.catholicvoices.org.uk/monitor-blog/2012/06/cv-publishes-first-ever-poll-gay-attitudes-same-sex-marriage)同性恋者对同性婚姻法的看法,结果发现,许多同性恋者反对立法,甚至更多人认为不应就此向政府施压。

重建的时候

倡导同性婚姻人士常抹黑反对法案的宗教人士,将他们描绘成宗教狂热分子,要将神学戒律加诸社会,这实在误导公众;我们必须表明立场,反对抹黑。教会不仅尊重世俗公民婚姻自主,也相信应该继续由国家捍卫、尊重婚姻意义;婚姻制度,无论教会或国家都无权改变。传统上,教会和国家都可协助大众办理婚姻,但现在政教两轨并行的做法恐怕会改变。

天不会因此塌下来。但国家既已破坏婚姻意义,提出制度「膺品」代替,如此发展下去,新版本「婚姻」必会离婚姻原意愈来愈远;然而这倒有一个好处-传福音会更容易。

英国通过同性婚姻法案,正赤裸展示国家权力-立法过程中没有正式辩论,没有真正咨询,没充足时间商议,也没举办任何运动宣布计划立法。这一切,全由三个政党合谋推动,在国会匆匆通过,不容公民社会花时间组织响应。

但是,与法国相比,反应很弱,这显示英国社会已失去对婚姻的理解。因此,教宗芳济在2014至2015年主教会议上呼吁动员能力资源,支持婚姻,此一呼吁可谓来得及时。恢复人类社会最关键制度的工作,必须下而上达,这也是教会今日主要任务。

虽然吃了败仗,却不应浪费时间抱怨。本周末,当同运人士开香槟庆祝的时候,反对同性婚姻人士也不必站在一旁咬牙切齿。虽然国家扬弃婚姻,必有其他人从下而上重新建造。

撰文:Austen Ivereigh

天主教之声多位讲员将接受各大传媒访问,关于Edmund Montgomery神父访问请点击这里http://www.telegraph.co.uk/women/sex/10728887/Fifth-of-Britons-would-turn-down-invitation-to-gay-wedding.html);Fiona O’Reilly访问请点击这里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6634214)。Edmund神父曾接受天空电台、并英国广播公司第五直播台访问;O'Reilly则接受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部采访。本文作者Ivereigh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今日焦点》(Today,52分钟起,点击这里)(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3yqv6r)访问,并亮相伦敦电台(Vanessa Feltz节目)、及第二台Jeremy Vine节目。Laura Keynes则接受康桥电台访问。相关节目即将上载本网页,收听请点击这里http://www.catholicvoices.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