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社會壓力模式或者可解釋性小眾精神健康問題部份原因,然而支持此說的證據其實有限、不一致且不完全。模式相關的幾個概念,如標籤,並不容易操作化。證據亦指,惡待、標籤與歧視之某幾種形式,與非異性戀者現精神健康問題相關聯,但這些因素是否能圓滿解釋異性戀者與非異性戀者此方面的所有差異,則當待釐清。某程度上,此等精神健康問題或可透過減少社會壓力源而稍為改善,但似乎甚不可能完全消弭非異性戀群體與其他人在這方面的差異。此外,其他因素亦可能導致此現象,如第一部份所提、同雙跨者曾遭性侵比率高,因常有研究顯明,「童年曾遭性侵者,長大後在身體、心理、行為及性方面失調風險甚高」。[116]
非異性戀群體現精神健康問題風險的確較高,忽略或淡化此現象,是對此群體不利;同樣地,對問題成因妄下定論,或是忽視潛在因素,也對他們不利。圖以單一模式解釋非異性戀者所面對所有精神健康風險,會誤導專門服務此族群的醫師及治療師,而此群體的抵禦力又較低。社會壓力模式固然值得繼續研究,但醫師或政客若是想徹底解決同雙跨群體所面對、那複雜的精神健康風險問題,則莫以為單一模式足以解釋。這是公共衛生一大挑戰,須有更多研究探究原因,找出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