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兒童跨性別身份認同

2012年,《華盛頓郵報》記者Petula Dvorak發表一篇報道〈五歲跨性別〉(Transgender at five)[64],講一個小女孩自兩歲起就堅稱自己是男孩。據報道,女孩的母親這樣理解女兒的舉措:「Jean[女孩母親]就知道,這女兒有個不一樣的腦袋。她曾聽說過跨性別人士,就是身心性別不一致的人。」女孩母親開始探討兒童跨性別身份問題,了解其他家長的經驗,就愈覺沮喪:

許多人談及這種痛苦決定-讓孩子公開變成異性-這個過程,對想變成女孩的男孩而言尤其艱難。Jean也聽說過幾個令人鼓舞的例子:父母孤注一擲作此決定,然後孩子的行為問題大都消失了,學業有進步,童稚的笑臉回來了。但也有些例子相當嚇人:孩子還在唸小學就服用延遲青春期的藥,高中沒唸完就開始接受荷爾蒙治療。[65]

報道繼而描述跨性別孩子Tyler(之前是女生名字Kathryn)的姐姐Moyin如何理解「妹妹」的性別身份:

Tyler的姐姐今年八歲,談到跨性別的妹妹時,一副稀鬆平常的口吻,「是小男孩的腦袋困在小女孩的身體裡。」Moyin向她二年級的同學解釋,實話實說。她唸私立學校,這所學校將准許Tyler以男孩身份入學,不會叫他Kathryn。[66]

姐姐的話概括了大眾對跨性別認同的一般看法:跨性別認同人士,或是有性別焦慮徵狀的孩子,不過是「男心女身」或「女心男身」。此說之含義是,性別認同是天生而永久的心理狀況,因此鼓勵從幼年就有性別認同問題的孩子接受、肯定他自覺認同的身份。

正如之前綜覽多項研究,探討性別認同問題的神經生理及遺傳學成因時說過,至目前為止,證明跨性別認同此現象具生理基礎的證據稀少;能證實人從幼年起有跨性別情況,而此情況持續率高的,證據也稀少。據《精神疾病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天生的男性,[性別焦慮情況]持續率在2.2%至30%。天生的女性,持續率在12%至50%」。[67]由於有此症狀人士佔人口比率相當低,能證性別焦慮情況持續的數據也少;而諸多相關文獻顯明,兒童的性別焦慮情況為何持續、或為何終止,我們對此所知依然甚少。如《精神疾病與統計手冊》續說,「假如孩子得到『鼓勵』或支持,按所選取的性別身份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其跨性別情況持續率是否較高,目前仍不清楚,因尚未有此類長期、具系統的跟進研究」。[68]此範疇有待研究,父母與治療師在詮釋孩子此類行為之前,須知道一切說法相當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