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同性恋的常见问题
Sy Rogers
翻译自 transalted fromhttp://www.exodusglobalalliance.org/commonquestionsabouthomosexualityp39.php
引言
我的工作颇具争议性的-专门帮助人脱离同性恋的控制,从事这个工作至今超过十年了,其间学习不少功课!其实我也曾经有过种种性问题,克服的过程已公诸天下,许多人读后特意联络我,读者来自全世界五湖四海。而我发现,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地方、文化,想了解同性恋的人通常会问几个问题,而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下。当然这并非最终答案,而且意见总带点主观成分,但且容我写下来公诸同好,期望这对你们有帮助。
1. 有同性恋幻想等于是同性恋吗?
同性恋者,即持续对同性产生情欲渴求,及牵涉同性别性关系者。「同志」这个称呼带社会(及政治)含义,指归属同性恋身分、投入该种生活模式者。不少人虽有同性恋的感觉,却不会自称「同志」;也有人试过短暂的、试验性质的同性恋活动,却没有当同性恋者。
人若恒常有同性恋幻想,可能显示他/她有某程度的同性恋倾向,有的人这方面感觉较强,有的较弱;有幻想,不等于会一辈子参与同性恋活动。许多人虽然觉得同性有性吸引力,却从不会付诸行动。但性幻想就像胃口一样,你愈「喂」它(透过色情刊物、性幻想及自渎),欲望也就愈强,这会使人更容易参与同性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特别男同性恋者-与同性发生性接触会愈频密;*这是累积而来的结果,也受环境影响。当他习惯了同性恋行为,就会出现类似上瘾的情况-生活只围绕性,甚至情不自禁,不惜冒名誉与健康的危险也要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但内心对长久相爱与亲密的渴望却永不能满足。如此循环很令人沮丧,然而当事人若够勇气、决心,并支持的话,是可以冲破的。
*以上只是概括情况,未必适用于所有同性恋倾向人士,但也概括了许多临床经验,亦参考了Kinsey Institute的研究,及Bell与Weinberg的《同性恋》(Homosexualities)。
2. 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的?
有的同性恋者自我安慰,认为这种感觉是先天的,无法选择的,人无法左右。同运人士也声称同性恋是天生的,因此应视作正常、自然的。但也有部分同性恋倾向人士因这种说法而苦恼,因为他们想改变,却深恐无法改变。诚然,同性恋的感觉不是由人选择,但这不代表这是天生的,有此倾向的人就一辈子同性恋;我们并非光受生理牵制的机械人。再者,相关环境影响和我们对这些影响的反应也会导致此情况,我们不能忽略。就算某类型的同性恋是「自然」产物,也不代表这就是正常的、好的。自然也造出种种生理状况,如抑郁、强迫症、糖尿病…我们总不会因为这都是「自然」发生的,就视为正常吧?这样的话,为甚么同性恋要有特别待遇呢?值得留意的是,现今学术界也有说,某些成年人觉得小孩有性吸引力,也是受某种生理状况影响,若此说得证实的话,难道我们就要认同成人与小孩性交吗?
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有其生理「根源」,宗教禁令就应按现代科学这个发现调整,再不能禁止同性恋。倡导者不明白,当某宗教宣称某种行为是错的,比如同性恋行为,谈的并非是否天生等问题。事实上,现代科学反而证明了古老宗教一旦言明的:人类目前状况千疮百孔,无论生理和心理亦然。宗教经卷清楚说明,人类一直为种种固有的、有害己身的弱点而挣扎,而我们也一直想胜过这些,希望能驾驭种种自然倾向与弱点,而非为此找借口,继续沉溺其中。
尽管有各种理论声称同性恋是天生的,近年甚至有人做相关的基因与脑反应区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上接受的证据证明同性恋是天生的。然而,就算有一天科学家真找着同性恋基因,或证明是某种生理状态使然,也不代表所有同性恋者都源于此等生理因素。再者,基因研究人员清楚说明,受相关基因影响的人士里,并非所有人都一定是同性恋者。举例说,有科学家认为酗酒、吸毒、某些罪行,甚至离婚都受生理状况影响,但难道受相关影响人士余生都要醉酒或犯罪?生理原因可能是有影响的,却不代表每一个可能的相关行为就一定对,也不减当时人择善固执的责任、意志、良知与能力。
3. 有甚么其他因素鼓励同性恋的发展呢?
同性恋有十个类型,目前科学还没证明有某种生理状况导致所有类型的同性恋。(参“Homosexuality: Classification, Etiology and Treatment”,Baker'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985],519-525页。)却有数据显示,其中某几种类型源于心理发展问题-来自不同背景的同性恋者,在个人历史曾有相似经历或模式。举例说,在新加坡我的求助者当中,按1991年数据,有83%男士及近70%女士曾在12岁前曾受性骚扰或性侵犯;此外,逾90%童年时感到受父或母(与自己同性别的那位家长)忽略或冷待;40%曾受虐待。我的求助者中很多时候另有一种经历,即在青少年时期遭嘲笑、标签为「同志」;标签对自我形象的伤害可以很大的。虽然虐待或忽略不一定使人变成同性恋,但许多在性别身分认同和倾向方面有困难的人,都曾有类似经历。有专家指,角色定型类别的同性恋(stereotypical homosexual),源于情绪及建构性别身分发展障碍;我同意此说。为甚么呢?按心理发展专家分析,当孩子成长、慢慢成熟,到最终被异性吸引,过程中会经历「前异性恋」阶段或时期。在婴儿期后、青少年期之前,我们要经过同性别身分认同阶段(约4至14岁),在其中得满足,能成功建立身分认同感和安全感,才能步向与异性交往的阶段。
这个同性时期是很易观察出来的,尤其男孩子。这时期的男孩不懂浪漫,对女孩子没兴趣,却很在乎与同性建立关系。在男孩长成大男人,肯让自我出去「冒险」追求异性之前,必须得到同性朋辈的认同,蒙接纳和肯定成为「男人中的一员」。不幸地,我们不少求助者当这阶段发展困难重重。
现代心理分析研究有长足报告证明,在童年早期,若父母-子女没有健康联结的话,会令孩子缺乏爱与安全感,他强烈渴望被爱;尤其孩子与双亲里同性别的一方没有好好联结(无论原因为何),造成伤害就更大,这会影响、甚至妨碍孩子将来与同性及异性交往。这样的孩子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不适应,也不感到自在。「不同」的感觉更阻碍孩子进一步与人建立关系,从中得到认同感与安全感。
对爱与安全感的强烈渴望,令孩子痛苦;由于他/她极需要成就其认同性,因此也特别脆弱。这情况令孩子不惜一切填补心灵「不足」。最典型的情况是,孩子在情感上与同性别的那位双亲疏离(不再抱希望),集中精力在令一个地方得着情感与身分认同感的满足-同性别的朋辈。孩子很渴望同性关系,是为前同性恋时期:渴想被需要、被珍惜、受保护(本应在父母那里得满足的合理需要)。因着不安全感与缺乏感,这孩子也无法与同性别朋辈发生正常联系,他会仰慕同性朋友,受他们吸引,但同时心存恐惧与嫉妒,结果造成同性固恋(same-sex fixation),阻碍他朝异性吸引的成年阶段发展。最终,他对同性朋友这种夸大了的、病征似的情感依恋,随着青春期而「情色化」;如果他在童年期曾受性骚扰,或接受色情信息的话,此「情色化」阶段会发生得更早(得留意,对同性朋辈的依恋或固恋,有别青少年间常有的、典型却短暂的少年激情[teen infatuation])。按上述例子,当事人同性恋之原因,在乎尝试循其他渠道满足本来应有的、非情色化的安全感与身分认同需要。以上不过概述例子,当然不能代表所有同性恋个案;但对多数角色定型类别同性恋者来说,这却往往是主因(视乎当事人经历)。归根究底,同性恋不单在乎「爱与性」,却在乎人的需要。
明白这些,明显地排斥同性恋者是灾难性的。他们所需要的,是爱、谅解与肯定;但爱和肯定同性恋者,不等于滥用同情心,要称同性恋是「正常」的。
4. 有说同性恋无法改变,或不应改变。你怎么看?
美国心理分析联会受支持同性恋者运动影响20年后,已鲜有认为同性恋者要接受治疗,尽管有部分同性倾向人士其实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感不满。过去25年-直至最近*,心理治疗师所受训练都说,应鼓励同性恋倾向病人拥抱其倾向,这是得着情绪健康和愉快生活的唯一实际出路。(我许多求助者在接受这种治疗时受苦很深);理论背后的假设是,同性恋倾向是完全无法改变,甚或稍作调整的。在目下西方一切讲政治正确的年代,同运份子更说这种倾向根本不需要改变。但无论你们的生活哲学为何,事实摆在眼前:并非所有同性恋倾向人士都想自己是同性恋者,当中不少人并不想别人视其为同性恋者,并觉得心里的同性恋欲望很令他困扰。他们不能忍受自己随欲而流,有因为道德信念理由,也有因其他理由的。同运分子与治疗师并不代表所有同性恋倾向人士。
有支持同运的治疗师坚持这是不可改变的,认为治疗同性恋倾向并不道德;同运人士指,说同性恋可治疗不仅给予求助者「假希望」,这更是冒犯性的,因为这等于指异性恋优于同性恋。或是出于好意,或是想表现得「前卫」,不幸地许多西方治疗师采纳这种一面倒的说法,就无视部分同性恋倾向人士克服问题的希望,令他们无法得到专业治疗。
为同性恋倾向人士提供治疗,虽然冒犯那些视同性恋为「好」、为正常者,但必须指出,的确有很多人想痊愈的,甚至不少人正在康复。我用「康复」,不用「治好」这个字眼,因为前者表达的更准确,那是指一个开放式的、未完成的过程,中间会有复发可能(对许多参与者而言,反弹的可能性并大大减少)。
治疗同性恋,与处理酗酒等其他隐僻并无二致,有时会出现反弹,但行为和冲动的确能改变过来,生活也得以改善-当然不可能做到完美。事实上许多治疗师,特别西方欧美地区,都已厌倦了同运人士一面倒说「接纳自己当个同性恋者」的理论,开始为相关人士提到治疗,当中不乏业内翘楚。近年来,学界几本有份量的著作都说明,同性恋倾向人士可以:
- 改变行为,即是说,停止同性恋行为;
- 调整、减少、控制同性恋、有时可完全消灭同性恋的冲动,和受同性的吸引;
- 不少个案最终成功调适,能享美满的异性关系(但不是所有个案都如此)。
虽然治疗未必可以完全消灭求助者对同性的欲望,但能够减少并控制这些感觉,对许多人而言已是一大喜讯,起码不再受强烈欲念支配以至难以自制。明显地,最抗拒同性恋康复治疗、深感受威胁的,要算西方同运人士,因他们推动同志权益的理由,即同性恋就如种族一样是遗传的、无法逆转的状况;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阻挠人道出,此状况可以康复的真相。
同性恋倾向人士若是决心改变,也获得身边亲友支持,乃可达至不同程度的康复的;因此,我与机构众同事都认为,求助者若希望改变,但却无法选择治疗,这是不道德的。就算治疗师本身对此存疑、或不认同此立场,但按专业操守他起码可以转介同业,而非说服求助者接受同性恋这种情况,指这就是唯一出路。
* 为关注希望得到治疗的同性恋倾向病者,确保他们得到专业治疗的权利,反驳业内一面倒的同运攻势,许多医生与心理治疗师都参加了「同性恋研究与治疗全国联合组织」(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rapy Of Homosexuality [NARTH]),欲取详细资料,请致函NARTH, 16542 Ventura Blvd, #416, Encino, CA 91436, USA(www.narth.com)。
5. 你说有不少人尝试克服同性恋倾向,但有批评指这些人成了「殉道者」,他们只是把真性向压抑下去…也有说能改变性倾向的根本并非真同性恋者;此外也有人尝试改变但最终重回老路;你对此有何说法?
我先回答最后一点。很不幸,所有康复治疗都会有「失败率」,的确有人开始接受康复治疗后,中途改变想法,觉得这并非他想要的…又或者说明白点,他们觉得太难了…开始时的确很难的。同样不幸的是,会反弹、会放弃的不仅是同性恋倾向求助者,许多治疗师、牧师、辅导员、心理学家对性欲都未能免疫;不少专业人士曾因着某种错误观念、欲望或错误选择而身受其害。当领袖或辅导员出现道德问题,尤其在我这个专业里,这不仅为他个人带来恶果,就连我们所提倡的康复疗程也会蒙上阴影,实在令人惋惜。
情欲的感觉可以很强烈,对我的一些求助者言,甚至已达到上瘾的程度,但我发觉真正问题不在荷尔蒙,甚至也不在乎对亲密关系之渴求,问题通常在于人格未成熟,表征很多,不能自制是其中之一,又或者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有求助者以为当「成功治疗」后,他对异性的渴求会像现在对同性一样强烈;也有人希望自己失忆,把以前闹同性恋的事情全部忘掉…
因为我们的治疗本于宗教,也有不少求助者期望神在弹指间替他们解决问题,当情况未如所愿,他们就失望退出。有人因一次失败就否定我们的治疗、并其他人寻求康复的努力,他们说:「我试过了,都没有效。」诚然,许多历尽沧桑伤痕累累的同性恋者,是真心想改变的,但因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且对康复过程的误解,他们的希望最终没有实现,又或者实现得没想象中那么快。其实生命里任何事,若要成功,不仅要真心尝试,更要努力持守。在我们的求助者里,约五成人士在治疗首两年会重蹈覆辙,我们不会怪责他们,却会鼓励他们再试。任何复康疗程都会有反弹的情况,许多戒酒戒毒康复计划失败率非常高,但不等于疗程没用。有的人要花比较长时间才能整理生命。而我们大部分求助者最终都能摆脱其性成瘾模式,学会控制其同性恋冲动。他们明白到,在「我做甚么」的背后,往往有一连串问题,当他们终于了解「我为何这样」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他们才真正上路。康复并非一次过的,这是一趟旅程,过程中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今天有许多人曾一度是同性恋倾向的男性和女性,终于能改变状况,而促使改变的方法、关键,并非他们从前所以为做得到的。(各处统计与临床研究结果虽有别,但一般反映康复比率在33%至60%之间;而我们的康复疗程成功率则有60%至65%。)
有说「能改变的都不是真同性恋者」,我想我的大部份求助者听了会觉得好笑,他们一定会问:「那么要有甚么资格才算真同性恋者?」这种说法我早听过,其背后意思是,能改变的人本来就是直的,不过偶然搞混乱了,后来真性情浮现就改变过来。就算此说属实,那么同性恋世界里一定有许多含混的假同性恋…本应是「直」的人士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若然如此,同运人士更应少批评我们,不如鼓励我们帮忙为「同志界」消除「假货」。
最后一点,我大部分求助者都有很强的道德与宗教信念。有说康复治疗里有压抑欲望的「殉道」成分,这个我同意,但这是坏事吗?举例说,假如有人侮辱我,我可能很想马上报复,复仇心理是很强的、也是自然的,我真的一拳打过去的话还真痛快,但如果我把这种自然的渴望压下去,难道是坏事?一个已婚男士可能觉得公司某漂亮女同事很吸引,但考虑到婚姻誓言,家里妻小,还有其名誉、工作等问题,他将性本能压制了,这又何错之有?
上述两个例子都显明,人会为崇高的行为标准控制自然欲望与冲动,以自制力胜过自恋与沉溺。在目下高举性欲的年代,常说痒了就得马上搔,想吃就应大口吃,想到甚么就要做,在这种环境下讲自控、自制与自我否定,实在与殉道无异。是的,我的求助者都在否定自己,尤其在刚开始改变、成长时,他们都在否定所知道的唯一生活方式、唯一爱的方式;但就像所有殉道士一样,他们都是自愿牺牲的,因为他们相信有事情比满足自我更重要,对这些人而言,自我否定是一种投资,将来必定有回报的。
之所以甘愿牺牲,大概关乎「信仰」,或对神的信靠。在不同康复疗程中病者运用信心,即能事半功倍,这是全球业界都承认的事实。
6. 同性恋议题已在宗教界造成分歧,有说神谴责同性恋,也有说同性恋是神所赐的;你怎么看?
许多同性恋倾向人士都对信仰问题感兴趣,尤其基督教信仰;因为犹太-基督教伦理对同性恋的看法,长久以来对全世界造成深远影响。据我对圣经的研究,还有我有不少机会接触同志神学,也读过神学专家关于性与同性恋的许多著作,我有以下结论。
同性恋倾向是人类的众多软弱之一;神的爱并不排拒有此倾向的人士,神不会特别小看他们。若有此倾向的弟兄姊妹想在教会服事,应该给他们机会,前提是他们并没有同性恋行为,且尽力自控,不任让这种倾向欲望滋长。圣经明说,声称与基督联合的信徒,都必须服膺神对性所订立的标准-在异性恋婚约以外不能有其他性行为。为甚么?为保护自己和别人,因为性有关乎生死的力量。再者,跟随基督的人都让神所买赎了,不能为所欲为;必须守贞洁,尊重神,知道性带着创造力和毁灭力。近年有说同性恋是神所造成的,或说神赐福同性恋婚姻,此说明显没有经文根据(参哥林多前书6:18-20)。同性恋行为违反神的设计,因为神所设立的性关系,只许在异性婚约以内,相关圣经原文(和按上文下理的应用)对此绝不含糊。对婚姻与性,新约有些地方说的比旧约详细,而无论新旧约,都视同性恋行为是「罪」,即悖逆神,违反神的原意。从经文可见,性罪自有其罪中之乐,可以满足欲望,但最终有害己身,甚至可以带来毁灭。经文亦清楚说明,人可以蒙神寛恕,与祂复和,顺服神订立之准则就可以回转归向神,活出新生。同性恋者也不例外,从新约论哥林多教会所见,教会内有信徒以前曾犯奸淫、做妓女、同性恋,却都蒙接纳。(参哥林多前书6:9-11)
西方素以强调个人主意、「众说纷纭」著称,宗教界对同性恋有两种矛盾立场也再自然不过-即基要派立场(「用石头打死他们」)与自由派立场(「不,要为他们安手祝福」)。新约圣经对此两种极端立场,给予持平的劝诫:警告严厉批判者,不要鄙视同性恋者,因为审判者也必受审判;同时也警告那些持「融合」观点的人,若有谁竟教导说,神容许、甚或赐福异性婚外的关系,这样的人你要提防他。(参罗马书1章至2:1-4;犹大书4节)
耶稣从没特别提及同性恋,不过祂也从没谈到乱伦、强奸或人兽交等,大概祂不用特别教导,因为这些事在当时普遍认为是罪。不过,耶稣高举旧约道德律法,而旧约里面清楚说明同性恋是罪(耶稣认同旧约律法的,祂只是不满僵化的仪式与宗教象征,却曾清楚表明,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律法绝不能废去)。曾违犯道德律法的人,耶稣怜悯,比如那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然而祂也吩咐她不要再犯罪,要珍惜这第二次机会,顺服神。
从新旧约圣经可见,在希伯来与亚兰文化里,是有很强的同性关系的(如乔纳单与戴维),讲求忠心与互相支持(路得与内奥米),可以交心(耶稣与门徒约翰)。但从原文清楚可见,这种爱,是同性亲友间的亲密联系,并非同性恋。若将这些诠释为同性恋的话,是误解了古代希伯来文化;要知道,普世的异性恋人士也需要和享受有同性密友的亲密和感觉满足的关系,当中并没有一点同性恋意味。
总言之,我们会有软弱,若在性方面有挣扎,只要诚实认罪,神是爱和谅解的,我们不会因此与祂的爱分离。事实上,经文清楚说明,人若有这种问题的话,更应该来到神面前求祂安慰、肯定、和帮助!在对付性问题上,经文给予我们希望,令人知道在神的帮助下,这种情况会得谅解、寛恕,并可以纠正过来。然而经文也警告说,人若悖逆就必须承受恶果。人的生活必须以神为尊;我们一时的软弱还不至于冒犯神;但人若将某种生活模式、关系,或性关系的地方置于神以上,这肯定是冒犯祂了。神希望我们寻找祂,不想我们只顾为自己求欢愉。
我想有部分读者未必认同我的看法,他们对神、对同性恋仍自有一套见解,这样的话,容我提出建议,这对我很有帮助的:假如你们真的很在乎这议题,不如自己去读圣经吧,不要倚赖其他人的说法。你们若想知道神怎么想,不如到源头那里查问!
7. 如果社会接纳「同性恋」及同性婚姻,他们之间的滥交情况岂不就减少了吗?
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是的,但这样的人不多,尤其男同性恋者。研究显示,男同性恋者有别与女同性恋者,前者很少忠于一名伴侣。问题不在于社会不包容,却反映了男男交合的机制和本质,还有男同性恋者背后的不解的需要和欲望。的确有少部分男同性恋者采取长远、稳定关系的生活方式,对两人关系也很满意。但大多数男同性恋结合都是「开放式」的,认为多伴侣能促进关系。有说只要社会愿意接纳,同性恋者滥交情况自会大减,因为社会排斥,才令他们走进「地下」,过滥交生活;只要将之合法化,脱去标签,他们自会终止这样冒险的做法。实情真是这样吗?简单来说,无论现代生活经验、社会学的信息、医疗统计与历史记载都显示,情况恰好相反。每当社会标准松弛,对于性的态度愈「包容」时,整体社会就会更滥交。谈到社会认受性问题,其实同性恋「生活方式」在许多已发展国家都是具影响力的次文化,同性恋者可以在全球一些大城巿公开活动,谈不上受压迫。像纽约、三藩巿等地方,他们甚至有自己的城区,里面有同性恋人士教会、俱乐部,有同性恋生意,同性恋相亲服务、同性恋剧院,会搞同性恋大巡游,甚至有同性恋长者小组,同性恋旅行社等,当然也办同性恋婚礼。某些地方甚至让同性恋家庭领养小孩。可见今日同性恋者有愈多机会活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滥交情况并没有改变。就算在较「进步」、对防预艾滋病意识较强的西方,仍有成千上万人士喜欢搞一夜情,且不一定会做「安全措施」。尽管今日文化对此「包容」不少,但许多人视为「生活方式」的这种行为明显有着极端的自我沉溺的特征,甚至是自毁的瘾癖。社会「认可」更多会改变它吗?
8. 我的事工是否鼓励恐同?
不是的,其实正好相反(这是连一些同运分子也认同的)。从童年开始一直到成年,别人都说我是同性恋者(我说「别人说」,因为骂我的人根本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是同性恋者,他们只「觉得」我是),常为此被骂被打,我自己曾身受恐同之害。所以我深明许多具同性恋倾向人士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我自己也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应付别人的恐同态度,尤其在宗教团体之间,他们被认为是最不宽容同性恋者的。我的事工一个主要部分,是教育大众,希望大家谅解、尊重、怜悯同性恋倾向人士,我也见过许多顽固偏见者态度改变下来。我相信「爱邻舍」、「爱人如己」不等于妥协、放弃基督教价值。事实上,主这道命令使我可以释然去爱,而不批判。虽然不公与不宽容的情况仍偶有发生,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今天大众对同性恋者的容忍和接受程度已经比以前高很多了。
今天许多人为怕让别人说他「歧视」、「不尊重人」,说话做事都步步为营,发现艾滋病后尤其如是。然而许多同运份子仍不满足,千方百计扩大「恐同」定义;这本来是形容恐惧同性恋/同性恋者的非理性举措的(即有仇视、暴力对待同性恋者的表现),但现在不支持同运观点与哲学者也变成「恐同分子」,被称为落伍的「卫道之士」。出现如此两极化的定义,既属不幸,也不真确。大多数人,哪怕是较寛容的自由派,也不认为同性恋在道德上、或其他种种方面能完全与异性恋等同-而这种观感大概永不会改变;但这不等于他们就仇视同性恋者。这非如同运分子所描述的那样子,是一场零和游戏。大多数不认为同性恋族群等于少数族裔,可享平权。虽然媒体上有不少同运宣传,也难以改变现实。事实上,西方社会近年来对极端同运分子咄咄迫人的要求已感厌倦,而这些人也不必然代表所有同性恋倾向人士。(近日研究显示,同性恋者约占社会1至2%人口,并非如同运人士所说的一成人口。)
9. 你如何帮助同性恋者?
第一,必须当事人自愿求助。明显地,并非所有同性恋者都想改变,有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宁愿接受,视为生活里正常的部分。然而,来找我们的人都心意已决,他们都想改变,于是来求助。我们的求助者大部份都曾经尝试过「同性恋模式」的生活,有时长达数年,但始终若有所失,也承认内心有更深的道德挣扎挥之不去,尽管他们尝试拥抱自由派、支持同运的立场。今日社会讲求包容,人有自由可以追求同性恋生活;但的确也有人想克服这问题,我们应该支持这些人追求理想。总言之,要从同性恋问题康复过来,在乎「成长」。在康复过程中,求助者渐渐成长以至超越其性别定形,从同性恋里「脱胎」出来。然而这康复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像我们的康复治疗未必解决所有问题,起码我们不敢这样说;参加者不会一夜之间变成渴求异性的,好像从未有同性恋那样。完成治疗后的很长时间里,参加者仍有责任管理自己的生活,克服弱点。那么我们的治疗有何效用呢?简言之,我们只是这趟发现旅程的一部分,所有康复治疗都如是。不过我们是块「踏脚石」,可能成为参加者生命的转折点,令他/她活得不再一样。在我们看来,康复过程是渐进的,参加者逐个目标实现,这包括:
- 重新建立自制力。
- 揭露有碍成长、燃起冲动欲望的潜藏信念并防卫机制。
- 学习用健康的、性以外的方式,辨别、并满足自己对亲密感、安全感的需要。
- 疏解童年受虐、受冷待带来的创伤。
- 建立有益的自我管理技巧。
- 与神、与人建立进深关系。
谈「如何」达至上述目标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临床观点及神学观点皆有,篇幅所限未能一一述及,详参篇末书目。
虽然我们的治疗有启发为本的讲授,以帮助参加者了解自己,管理自己;然而真正能鼓励他们坚持、进步的,是每星期一次的支持小组。实证显示,支持小组是暂时的、有效的工具,有助克服各类瘾癖问题,包括同性恋。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机构,有九成以上会在咨商、辅导与转介服务以外开设小组。
在小组场合里,参加者既「按其本然蒙接纳」,也在行为、成长方面彼此守望。参加者可以在安全环境下,说出康复过程里的挣扎,知道组员都能理解,也有一样的价值观,支持其目标。
虽然支持小组非「万能」,却能为求助者提供喘息之地!
求助者一旦克服同性身分定型的问题,童年创伤得到痊愈,心理需要也得到满足,就必定会成长;唯其如此,潜藏的异性向才可能发展。而最终,求助者终于成长到一个地步,不需要倚赖我们的治疗,能适应外面一般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教会团契等,居处其中能坦然自在。而他们脱离同性恋的成长过程是仍然继续的!
有人质疑,这种小组会否造成试探,成为同性恋活动温床。虽然把同性定型的人放进同一个康复小组里似乎有风险,其实不然。为甚么呢?第一,参加者都经筛选的,而且小组指引亦清楚说明目标与期望,并指引参加者,一旦发现自己被某组员「吸引」的话该怎么办。这种事的确会发生的,但许多时只是剎那间的现象,不一定导致失德行为。(事实上,参加者若被组员吸引,代表他们必须克服、理解这种情况,并管理自己的同性吸引的情感。)在参加小组前,成员都会签署同意书,一旦与组员有性接触就得马上离开。此外,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参加者通常都很想康复,其道德价值成为一大动力,不然的话也不会来参加了。坦白说,若有人想以参加小组为名「猎艳」的话,我们的小组并非好场地。虽然部分求助者在能好好整理自己之前,的确会偶然失脚,但据我的经验,在牵涉组员间的失德实在少之又少;而且,当他们建立起正常友谊,风险更大大减低了。
学习重过新生活,重新适应,与人建立关系,实在并不容易;有些人宁愿逃避,这是可以理解的。临床研究显示,能成功克服、控制同性恋欲望的,有两个关键-决心要够大和坚持,并有认同他们努力的人支持。而我们也会为部分合适人士提到网络支持。我们机构提供顾问服务,每周的支持小组,转介个案予伙伴专业人士;也会办讲座,提供信息和资源予想更多了解康复疗程人士。
Sy Rogers
我前半辈子都在情绪病集中营里渡过-我妈是个酒鬼,我四岁时她交通意外离世。那之前,我常遭一名世叔伯性侵犯。母亲死后,我与父亲分开居住达整整一年,情感非常空虚,以至我对身为男性的身分与安全感都不确定,更无从建立。上学后,同学常笑我娘娘腔,因而排斥我,甚至打骂我;虽然我努力「表现得正常」,但仍遭标签为同性恋者,不像个男生。难怪我诸多问题的。踏入青少年时期,我仍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只知道男性吸引我,这令我觉得恐惧和丢脸。直至几年后,我才涉足同志界,起初感到如释重负,觉得终于有人接纳我、明白我了,我终于有可容身之处;起初感觉的确蛮不错的。没多久我就全情投入,身边全是同志朋友,使我的同性恋生涯过得更坚定。住在夏威夷时,我两名同志室友结婚了,是该州首批非正式的男男婚姻,婚礼在某支持同运的教会举行,由我当男傧相。但后来第一对告诉我原来同性恋是可以克服的,也正是这两位朋友-他们还比我先走一步。他们说,神正在帮助他们,也会为我祷告;我哈哈大笑,充满鄙视,觉得他们是叛徒。
触发我脱离同志生活的,乃因一件事;那次我想确定得到男性的爱,打算去变性成为女人,虽然我还没接受手术,却已经在接受荷尔蒙疗程,过了一年半的女性生活;但期间我发现动手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我不会因此得到爱。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生命管理得一塌糊涂,我终于开始真心寻求神。我对神重燃信心,让祂带领我走新的道路,之前我觉得不可能的。我不是要禁戒同性恋,只是不知道如何做,又或者根本不知道原来这是可以克服的。无论如何,我终于愿意舍弃固有生活模式,顺服神的旨意,当时是1980年1月。
当时同志朋友都以为我疯了,他们说,不到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一年,我就会再现身同志酒吧;但我没有,虽然过程很不容易。开始时有许多挣扎,但努力总不会白费的,今天我庆幸自己可以摆脱过往问题。1982年,我结婚了,现在还当父亲哩。这种改变并不是证明我本来就非同性恋者,而是见证着原来这都可能的,是我以前想也没想过的。康复过程得花时间工夫,还有朋友支持守望,更重要的是,我本身必须有顺服神的决心。过往多年我认识世界各地不少前同性恋者,他们之所以能克服问题,是因为将生命完全交给神,顺服基督的道。虽然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我可以摆脱过去的同性恋生活。而且我并非唯一例子,世上有成千上万前同性恋者都成功了,只是没公开见证而已。我在新加坡、在亚洲这儿就遇过许多这样的人,事实上,世界各地都有这种例子!
Sy Rogers克胜同性恋的传奇故事传遍全球六个洲,他曾接受许多书刊、媒体访问;Rogers现在美国主持得奬的电视与电台节目,特别探讨性瘾癖康复问题。
Rogers是出埃及国际机构(Exodus International)北美总干事,该机构为基督教全球事工网络成员,专门服事有性瘾癖问题人士。Rogers曾获选美国杰出青年、人力资源业界名人。
Rogers现于新加坡我们救主教会担任教牧同工。
他与妻子Karen于1982年结婚,育有一女。
更多Sy Rogers数据,请浏览www.syrogers.com。
资源
以下列举几本谈及从同性恋、性虐及性瘾癖中康复的书籍;更详尽书目请参相关资料(http://www.exodusglobalalliance.org/booksvideosc287.php)部分。
Reparative Therapy of Male Homosexuality: A New Clinical Approach, by Dr. Joseph Nicolosi. Jason Aronson Publisher.
Origins and Treatment of Homosexuality: A Psychoanalytic Reinterpretation, by Dr. Gerard Van Den Aardweg / Praeger Publisher, The Broken Image, by Leanne Payne / Crossway Books Publisher
Counseling and Homosexuality, by Dr. Earl D. Wilson / Word Publisher
Desires in Conflict, by Joe Dallas / Harvest House Publisher (Homosexuality & Lesbianism)
Pursuing Sexual Wholeness, by Andrew Comiskey / Creation House Publisher (Homosexuality & Lesbianism)
Out of Egypt, by Jeanette Howard / Monarch Publisher (Specifically Lesbianism and Emotional Dependency)
False Intimacy, by Dr. Harry W. Schaumburg / Navpress Publisher
The Wounded Heart, by Dr. Dan Allendar / Navpress Publisher
Coming Out of Homosexuality, by Bob Davies and Lori Rentzel / Intervarsity Press Publishers
版权所有 © 1993。本文版权属新加坡我们救主教会,本引用获原作者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