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為普羅大眾及精神健康專業人員而寫,旨在引起關注,並從科學角度探討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人士(LGBT,下簡稱同雙跨群體)面對之精神健康問題。

報 告緣起,源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前首席精神病學家Paul R. McHugh(醫學)博士之邀請,他是世界精神病學界翹楚;McHugh博士與同事就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之若干議題撰寫專著,請我過目,以確保有關統計學之 內容準確無誤,並審閱更多的資料來源。接下來幾個月,我細讀相關論題共500多篇科學專文,後來再追看另數百份,驚覺同雙跨群體有精神問題之情況,與一般 人口比較,是不合比例的高。

對此情況,我漸生興趣,繼而翻閱各科學範疇專文,包括傳染病學、遺傳學、內分泌學、精神病學、神經科學、胚胎學,及兒科;並社會科學界其他範疇文章,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政治科學、經濟學,及性別研究。

承蒙McHugh博士錯愛,我決定應邀擔任專著之首席作者,負責重新編寫、重組、擴充內容。本報告所言,我深表同意,毫無保留,也不帶任何政治或哲學偏見。本報告關乎科學與醫學,內容純粹之至。

本 報告綜覽研究範疇甚為廣泛,讀者大概想多了解其首席作者-即鄙人-之履歷。我是全時間學術研究員,涉及教書、研究,與專業服務等範疇;是生物統計學人、流 行病學人,專注於公共衛生與醫學實驗及觀察數據之設計、分析及闡釋,特別是處理科學議題之複雜數據;是醫學研究員,在英國接受醫學與精神病學訓練,醫科資 歷等於美國的醫學碩士。我從未在美國或海外行醫(包括精神病學);曾在聯邦及州法院及恆常聽證會作專家證人數十次,大多數案件是審理科學文獻,檢視及釐清 議題。我極支持平等,反對歧視同雙跨群體,曾以統計專家身份為他們作證。

我擔任全職終身教授已40多年,曾在八所大學任專職,包括普林斯頓 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史丹福大學、亞里桑那州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林堡公共衛生及醫學院(Bloomberg School)、俄亥俄州立大學、維珍尼亞科技學院,並密歇根大學;亦曾於其他機構主持研究項目,包括梅奧醫院(Mayo Clinic)。

我 全時間及部份時間工作涉及23種學理,包括統計學、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社會方法學、精神病學、數學、社會學、政治科學、經濟學,及生物醫學 資訊學;而我感興趣的研究,遠不及工作所涉範疇廣泛-專注探討統計學與各種模式如何應用在多個學理上,旨在改善模式應用及數據分析,以方便探討政治、規管 及法律範疇議題。

我曾在幾本甚具份量的同業評審期刊發表文章(包括《統計學年鑒》[Annals of Statistics]、《生物統計學期刊》[Biometrics]、《美國政治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亦曾為幾本主要醫學、統計學及流行病學期刊擔任評審,閱覽數百投稿(包括《新英倫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美國統計學聯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及《美國公共衛生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我現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任駐院學人,在亞里桑那州立大學任統計學及生物統計學教授。至2016年7月1日止,我曾於約翰.霍普金斯布林堡公共衛生及醫學院,及梅奧醫院任部份時間講師。

本 報告涉及範疇廣泛,首席作者一職可謂任重道遠,若非眾極具才華之學者及編者襄助,則恐難成事。在此感謝諸位不吝賜教,包括:Laura E. Harrington(醫學)博士,在內科及神經免疫學範疇曾受廣泛訓練之精神病學家,以女性生命轉化-包括為同雙跨群體提供肯定治療-為臨床專業,感謝 她為整份報告提意見,特別關於內分泌學及大腦研究部份。感謝Bentley J. Hanish(科學士),是年輕的遺傳學者,將於2021年從醫學院醫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畢業,專研流行精神病學;他亦為整份報告提意見,尤其關於遺傳 學部份。

在此亦感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林堡公共衛生及醫學院,亞里桑那州立大學,及梅奧醫院。

撰寫報告過程中,我訪問過許多人士,但不想我公開提名道謝;有害怕同雙跨群體較激進人士憤而反對,亦有害怕宗教極端保守派反對;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有害怕遭任職大學不論報告內容而作報復懲處,指他們竟敢干涉敏感議題-在學術自由之前提下,此景況實在令人難過。

首先,謹將本報告獻予同雙跨群體;與一般人口比較,他們出現精神健康問題之比率是不合比例地高。我們必須想方設法為其解憂。

此外亦獻予不偏不倚研究諸多公眾敏感議題的眾學者,願他們不至在政治旋渦裡迷失。

最 重要的是,謹將本書獻予正在為自身性別與性而掙扎的孩子。講到性別議題,孩子往往是特例。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探索「當異性」這個想法,部份孩子認同跨性 別認同時若是得到鼓勵支持,他們的心理健康可能有改善,尤其那種認同感極其強烈與持久的案例;但幾乎所有孩子最終會認同其天生之性別。今天有認為兩歲小兒 偶爾流露認同異性之言行,即終生可指他是跨性別人士,此說絕無科學根據。若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某時刻-尤其青春期之前-對自身性別認同有異常想法或行為, 即應鼓勵他作跨性別人士,這種說法極惡而不負責任。

我們身為巿民、學人及醫師,既然關心同雙跨人士面臨的問題,論到性或性別認同的時候,不應執著於任何既定立場,應關切病人的掙扎,以他們的需要為先,並以開明態度謀辦法,助他們建立有意義、有尊嚴之人生。

Lawrence S. Mayer

醫學碩士、科學碩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