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問題之複雜與爭議性,很少議題能與相比。這些問 題觸及人心最深處的想法與感受,亦定義我們個人、及身為社會成員之位置。相關倫理問題,討論起來惹火而貼身,相關政策亦不時引起強烈爭議。辯論時,論者、 記者與立法者常訴諸科學權威支持己見,新聞報道、社交媒體乃至大眾文化論到這個題目,亦常提「科學如是說」。

本報告綜覽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諸 多最新、最嚴謹之研究發現,涉及生理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範疇,爬梳好幾個學理之大量科學文獻。我們盡量辨明每個研究之限制,避免妄下定論,過分詮釋若 干科學發現。由於此類文獻常有前後矛盾、定義含糊之情況,我們不僅檢視實證問題,亦嘗試剖析背後觀念問題。但本報告不探討道德或政治問題,僅聚焦於科學實 證-所發現能證明甚麼,不能證明甚麼。

第一部份,我們將探討異性戀、同性戀及雙性戀等定義概念,是否人類天生而固定之特質,完全與生俱來。 這部份將審視「性傾向是天生的」此流行假設,按生理科學屬下幾個術科檢視證據。我們探討性傾向發展成因、假以時日會改變的程度,及性傾向對構成性別認同內 蘊之眾多複雜因素。我們將從雙生兒研究及其他種類研究搜證,探討基因、環境與荷爾蒙等因素;亦將從大腦科學角度探討性傾向問題。

第二部份, 檢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與健康關係報告。常有研究顯示,與一般人比較,同雙跨群體有健康或心理問題情況較嚴重,諸如抑鬱、焦慮、濫藥,或最引人關注的自殺問 題。舉例,在美國,跨性別人士曾企圖自殺率估計高達41%,高於一般人口之比率十倍。身為醫師、學者與科學家,我們認為本報告須應對此公共健康問題,是為 此而寫。

就上述健康問題,有人提出各種解釋,如「社會壓力模式」-即假設同雙跨群體所以有種種健康問題,乃因歧視、標籤等社會壓力所致;但觀乎其健康問題種類之多,此說似難圓滿解釋。

即 如第一部份主要探討「性傾向由生理因素所致」說之根據,第三部份亦檢視「性別認同由生理因素所致」之說。天生性別(男與女)是人之不易特徵,雖然有部份人 因生理發展失調而有雌雄不辨之性徵。相對而言,性別認同則是社會和心理學概念,未有確切定義,目前亦未有充足科學證據顯示這是天生而固定的生理特徵。

第三部份亦檢視變性過程,及其改變跨性別者心理健康的問題。與一般人相比,已接受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其心理健康問題風險依然極高。

本 報告特別探討用藥物幫助不適應自身天生性別青少年之成效。近年有愈多人年紀輕輕就接受治療,以肯定他們所認為的性別認同,甚至動手術,或接受荷爾蒙治療。 其實大多數不適應天生性別的孩童,成年後問題會消褪。但今天有人提議讓小孩接受此類改變極大又無法逆轉的治療,公眾亦多討論,情況令人憂慮。

性 傾向與性別認同問題複雜,不能以簡單理論解釋。就此問題,不少論者已有若干信念說法,惜往往未經嚴謹科學評估。面對此複雜又不確定之情況,我們須謙卑,知 己之知與不知。深知本報告對此課題分析未盡全面,也非為作定論。如此複雜而多面向之題目,科學亦非惟一理解途徑,還有其他智慧與知識-如藝術、宗教、哲 學,及前人經驗可以借鑒;而我們對此課題能掌握之科學知識,亦尤如以管窺豹。發表此文獻綜覽,冀能建立共識,以助政治、專業及科學交流,引發洞見,促進健 康,為大眾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