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焦慮
生理性別之定義清晰,乃按身體生殖系統結構而有雌雄之辨;但論到性別身份此特質,則較主觀。對大多數人而言,其性別身份並不構成問題,大多數天生的男性都以男孩或男人自居,大多數天生的女性都以女孩或女人自居。但有少數人士卻會感到天生性別與性別身份不協調,假如他們內心掙扎到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則可算患上「性別焦慮症」。
如Reiner等於2004年所做研究顯示,有的男孩被大人當女孩養,當年紀漸長,他主觀覺得自己是男孩,但父母和醫生卻把他當女孩看待,他的性別認同感就會出問題。其實男孩的生理性別不成問題(有XY基因),他之所以有性別焦慮,全因他有男性的遺傳基因,也以男性自居,卻被人編配以女性身份。由此可見,人的性別認同若是異於其生理性別(他自選的,或是別人替他選擇的),會造成複雜又沉重的性別認同問題。
而最惹起公眾討論的,是部份人主動選擇異於天生性別的身份,一般稱為(或他們以此自居)「跨性別人士」。*
據美國心理學聯會《精神失調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性別焦慮的徵狀是「人對性別的經驗與表達,與既定的性別不協調」,並且「經臨床診斷這情況令他沮喪,以致在社會、職場或其他重要範疇無法發揮功能」。[21]
這裡必須釐清,性別焦慮有別於性別不協調(gender nonconformity)及性別認同失調(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性別不協調,是指人的舉措有別於其天生性別之常規,舉例,如《精神失調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所言,大多數易服癖都非跨性別者,即是說,許多愛穿女服的男子都不會以女人自居。[22](但某些形式的易服癖,可能與晚發的性別焦慮有關。[23])
至於性別認同失調,此術語見於早期的診斷手冊,現已過時,於第五版已刪去。我們若比較性別焦慮(目前用語)及性別身份失調(過去用語)的診斷徵狀,可見皆指病人的徵狀是「對性別的經驗與表達,與既定的性別不協調」。[24]兩者主要分別在於,病人須「經臨床診斷這情況令他沮喪,以致在社會、職場或其他重要範疇無法發揮功能」,方診斷為性別焦慮。[25]因此,按目前精神病學診斷準則,並不將所有跨性別身份者視作精神失調。舉例,一名天生的男子以女性身份自居,不會被視作精神失調,除非這種身心差異令他有明顯的社會心理障礙。診斷患性別焦慮,可以是讓當事人接受性別重訂手術或治療之條件。此外,接受過手術或治療以協調或表達其性別認同者,也可能有性別焦慮。可見失調問題之定義,在乎當事人對此有心理矛盾,不在乎他展現的身份異於天生性別。
目前並無科學證據顯示所有跨性別身份者都有性別焦慮問題,或對自己的身份感掙扎。有些人並非跨性別身份者-即是說,所認同性別身份非異於天生性別,卻仍然可能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感掙扎。舉例,有些女孩舉止像男孩,她們不以男孩身份自居,卻可能有各種形式的焦慮。相反,有些人所認同性別異於天生性別,但不為此感焦慮(或未達臨床證明病徵顯著的程度)。雖然如此,假如在認同異性身份的人中,有40%因此現明顯焦慮徵狀,這已是公共健康問題,須醫師等專業人員協助應付性別焦慮,以求減低人口患病比率。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另60%人士(即認同異性身分但沒有明顯焦慮徵狀)須接受臨床治療。
《精神失調診斷及統計手冊》提到,人主觀地「經驗到」其性別身份異於天生性別,此概念須詳察,甚或修訂。目前對性別焦慮的定義,其實相當含糊,令人困惑;儘管作此定義者是出於好意。因為有部份跨性別身份者,並未因性別身份問題感焦慮,卻因其他問題-如一般焦慮或抑鬱-而尋求精神健康醫療協助。這些人因為同時現兩種徵狀,可能被誤診為性別焦慮;其實在他們看來,其性別身份之身心矛盾已經疏解,令其抑鬱之因可能無關乎性別認同。
《精神失調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定義兒童性別焦慮的徵狀稱,診斷兒童個案「較青少年或成人個案更在乎患者實質行為舉措」[26]。意思是,此類個案之徵狀,在乎現異性的典型舉措;當然也須留意其焦慮徵狀,但須留意其他病徵,包括「當事人極偏好異性愛玩的玩具、遊戲及活動」[27]。我們知道,有些女孩活像男孩,也有些男孩不愛動粗不玩槍,偏好安靜遊戲,那該怎麼辦?看見女兒活像個男孩子,父母是否應擔心她是困在女孩身體裡的「男孩」?其實並無科學證據顯示,愛玩典型的男孩玩具,就應該將孩子定義為男生,或因他喜歡女孩玩具,就視作女生。診斷手冊第五版此定義並無根據,忽略了孩子所藉由社會及行為特徵所展現之性別忍痛,或會異於其天生性別,不代表他就認同異性身份。再者,就算孩子真的認同異性身份,憑上述標準診斷性別焦慮根本不可靠;也有可能是他有心理障礙,以至未能接受天生的性別身份,認為自己無法滿足這個性別的若干角色準則。孩子有此問題,也可能因過往創傷所致。
前面提過,性別認同問題,也可能因身體器官雌雄不辨而起(基因異常致生殖器性徵不明顯)。性徵發展出問題,這雖然罕見,有時亦可致性別焦慮。[28]情況如,男性荷爾蒙接收不全症(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病人(男性)的XY染色體缺少男性荷爾蒙受體,致生出女性第二性徵(雖然病人沒有卵巢,不會來月經,因此不育)。[29]另一種性徵生長異常問題,是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會令女胎的XX染色體變得男性化。[30]其他罕見情況如基因嵌合(genetic mosaicism)[31]或嵌合人(chimerism)[32],即人體內既有帶XX染色體、亦有XY染色體細胞,兼有男女性腺及性器官。
性別焦慮成因眾多,而雌雄不辨問題是其一-當事人第一性徵生長正常,但關乎腦部發展的第二性徵卻長成異性那樣子。究竟是哪些因素,令男女在神經發展、心理及行為上有別?目前仍有爭議,現有共識是,男女之所以有別,可能在乎臨盆前後男女嬰的神經發展模式不一。[33]所以理論上,跨性別身份者可能在出生前後所接觸環境,令他的腦部發展有別於自身性別染色體,反之亦然;可惜支持此說的研究理據甚少,後面會再談。
綜覽論性別焦慮的生理學及社會科學諸多研究,可歸納出連串重要問題:是否有何生理因素,令人的性別認同發展異於天生性別?是否有些人其身心性別相異的情況是天生的?性別身份由環境塑造嗎?人後天選擇的性別身份穩定嗎?性別焦慮症有多普遍?這種情況是否終生不變?自覺是小女孩的小男孩,後來會否改變主意,覺得自己是男生?若會,則他改變主意次數有多頻密?如何以科學法評量性別認同?受訪者「自覺」,這種評量法足夠嗎?天生的女孩只要「覺得」自己是個男孩,這就成了她的新性別身份?人自覺身心性別不協調,這會是終生問題嗎?精神治療性別焦慮有效嗎?治療時,應肯定病人自稱的性別身份,或採取中立態度?動手術或荷爾蒙治療以改變第一或第二性徵,是否有助解決性別焦慮?會否生出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後面會探討其中幾問。
* 作者注:本報告通常用跨性別身份(transgender)指當事人以自居的性別認同,異於其天生性別之情況。用跨性別者(transsexual)指接受治療改變外觀,以適應他所選擇性別者。後者一般俗稱變性(如說「接受變性手術」),但今日科學及醫學界不再如此稱呼。既然難以簡單詞彙概括這治療過程,我們會以較常用的性別重訂(sex reassignment)及性別重訂手術來形容,除非所引述文章別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