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三種痛
關愛是多麼應該做的。-約翰•登溫(John Denver)的「祈禱與應許」的詩歌
回顧
你們在書中了解了我的童年。我個頭矮小。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沒人愛惜,甚至想自尋短見。我覺得自己沒資格作男人,連作人的資格都沒有,同齡人也不把我當男孩。
你們在書中了解了我的朋友約翰。他很年輕,充滿生命力,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激情,後來找了一位同性戀伴侶同居,23歲就死了。
你們在書中了解了約翰•艾爾頓(Elton John),他被說成「世界上最著名的同性戀者」。他結婚前就曾兩次嘗試自殺。這可能體現他與父親的緊張關係和由此而生的心理問題。基尼•羅炳森(Gene Robinson)主教也結過婚,與妻子生了兩個孩子後,為了和一位男性同居而拋妻棄子,稱同性戀生活更好。一個男人竟然願意為了與一個男性的關係而離開他親手建立的家室,由此足以見得他所持的基督觀點有多麼離奇。
多一些洞見認識有助於我們看清男同志生活的真相-同性戀究竟是不是他們想要的。我們所需要考慮的,不止同性戀中的性關係。很多人都已經缺乏對精子的真正作用的認識,在很多情況下都不願意思考精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男性的精子淪落到了很多不當的地方。已婚女性發現自己的丈夫虧負自己,結局往往是婚姻破裂。人們曾經認為離婚對孩子沒有害處,孩子生命中的痛苦和困擾實際上隨離婚率的上升而增加。社會順應性革命的思潮,已經釀造嚴重的混亂。
全球女性因受精後懷孕而懊悔的情況每年多達五千萬例。雖然大多數女性都是自願進入性關係,但依然要墮胎。無論情況如何,只要一位女性認為自己的懷孕不理想,就可以通過人工流產手術活活地將生命從身體中移除-消耗的往往是支持墮胎的公費。腹中的胎兒毫無發言權,是生是死都由成年人決定-而這些成年人的決定的理據往往值得質疑。社會中的離婚和墮胎潮早於人工受精-這是一個可以為男同志提供養育兒女的管道。
人工授精是越來越多的同性伴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得到孩子。當然,這樣產生的孩子在成長的家庭中很可能沒有親身父親、母親或二者都沒有,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毫無發言權。人們對這些新型模式的反思則越來越少。因為缺乏認識,社會大眾認為同性戀關係能夠充滿關懷和責任的撫養兒女,從而進行推廣和宣傳同性戀。然而很多兒時成長於同性戀家庭中的成年人卻告訴了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情況。孩子缺失了母親,缺失了傳統的男女搭建的家庭結構,而且不得不接受在家中進行的同性戀活動。
將精子射入男人體內的做法,社會似乎越來越寬容。除了參與者的公開的和隱藏的需要,我們很難看到同性戀行為能給社會帶去什麼益處。男人將精液射入其他男性的口或肛門的做法被當作是「出於彼此間愛情的行為」。然而,即便是一位目睹這些行為的孩子,都會質疑這些做法的健康和妥當。一位成年人對離婚、墮胎和同性戀行為的盲目肯定,不會改變它們的本質,不可能成為令人嚮往的行為。
忠於妻子的男性只會將精液留給妻子的陰道。忠貞會給他、他妻子和孩子營造最大的益處,也會讓社會更加健康、穩定、充滿生命力。一個文明中的幸福、延續和穩定大部分依賴於不濫用精液,對它負責的男性。
無論人們對此抱有多麼不同的想法,濫交、墮胎、同性戀和離婚等行為,由於個體索要大於付出,因而必定會削弱一個社會。無論是通過言語還是行動,或者二者都有,固執地蠱惑大眾拆散社會構架一定會弱化一個文明。一個主動地進入忠貞的傳統婚約的人與同性戀者相比,二者在健康、壽命、滿足、生育和對社會持久穩定的貢獻上,都非常不同。
這本書已經分析了:1)一個男孩生命中的痛苦有可能令他陷入同性戀,2)同性戀活動下的生命所面臨的種種問題,3)社會缺乏方向和回應的困惑而導致的終極痛苦。這三點-社會袖手旁觀的姿態,公眾對同性戀問題的不知情,社會缺乏對同性戀者的關懷和同情-令我最為焦慮。
第一種痛:同性吸引和同性戀
大多數陷入同性戀的男孩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都經歷過一連串的不幸。他們對這些經歷留下的傷害非常敏感。雖然不能歸咎於他們,但要想從這些經歷和傷害中痊癒,就需要自覺地認識問題,積極配合治療。同性戀者是可以判斷他需要面對的傷害,也能夠克服同性活動的癮習。我們不應該歧視這些男人。我們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渴望更好地活著,而有些人卻被他人看低。
男同性戀者是在潛意識地要求重新經歷過往痛苦的「權力」。他們不斷地希望通過與其他男性的性高潮緩解心中的苦楚。他們似乎獲得了這份「權力」。如果禁止他們這樣去適應生活,奪取他們選擇的權利,這就似乎比以往所經歷的痛苦更為不公。但無論如何,他們有權利知道,他們可以擺脫兒時傷害的影響和束縛,繼續前進生活。
第二種痛:同性戀活動的內幕
同性戀源於內心深處渴望認可和贊同的掙扎。一位已經擁有這些的男性往往不會偏離與生俱來的性別取向,不會反對生養後代的異性結連,也不會抵抗這一項社會責任。但是缺乏正確引領的男性-如被家人和同齡人貶低、對他人批評極為敏感、被他人性侵犯過或一味地陷在自憐中不能自拔、不認可自我價值、尊嚴和身份等,這一類人往往容易陷入同性戀。而且一般情況,只要他們覺得同性戀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就會一直參與同性活動。有一些人,當不再需要緩解過往痛苦的時候,就會一概終止同性性活動。還有一些人,隨著年齡增長,已經不再有體驗性高潮的能力,也就不得不終止了。同性戀生活中的很多有害經歷都會威脅到健康的感情和人際關係。除了互行手淫以外,男男性接觸者之間的活動均有很多嚴重問題。
對同性戀活動的記錄足以為觀察到這現象的工作人員敲醒警鐘,他們應該為此忿忿不平。同性戀者從事的高風險活動的一大特性就是急劇縮短生命。我的朋友約翰僅活到23歲,他的墓碑是很多同性關係悲慘早逝的一個代表。不僅如此,同性戀者也無權捐獻器官。他們感染內科疾病的機率很高,因此無權捐獻血液、精液、和其他器官。血液、精液和器官已被感染的男同性戀者無法享受一般人有的健康生活。背負著這些疾病的重擔,身體的疼痛,都會限制一個男人的潛質。這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同性戀關係中的抑鬱、暴力、性病、猖狂的濫交、性伴侶氾濫,血液傳染病、非正常生活,高頻的物品濫用、自殺和其他類似危害生命的活動、甚至是僅限於一位性伴侶的高危性活動,這一切都會使生命陷入癱瘓。這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第三種痛:皇帝的新裝
衣裝決定人。不穿衣服的人在社會上毫無影響力。 [1]
馬克•吐溫
時代真是不一樣了!現在,半裸或全裸的人可以在同志遊行隊伍中娛樂、取悅大眾,讓整個民族看不到隊伍中的一個個受害者。無論怎麼說,最大的痛就是一個社會對同性戀活動中的顯著問題金盆洗手、坐視不理。
同性婚姻永遠無法構建健康的社會。讓兩位性別相同的人扮演婚姻中的角色無法為社會提供健康社區所必須要有的平衡性、穩定性、合理性、熱情、理性和感情和男女角色。婚姻無法扎根在不能生養後代的同性戀活動,無論人們如何吹噓同性戀活動可以提供現實的發展,提供情感心理的健康成長和生命的目的和意義。不知內情的大眾認同同性戀活動,卻不知這條路鋪滿了令人心碎的經歷。
馬修•謝巴得的死亡震驚了世界。一種觀點認為,無論前路有多危險,一個在八歲被母親認定為同性戀者的小男孩就應該順勢主動追求男男性接觸者的生活。雖然馬修樂於助人,天真無邪,有些男人對年幼的馬修毫不友善。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另一種觀點:這八歲的孩子產生了同性吸引傾向,是為尋求幫助。馬修的生命無法成為同性戀的正面宣傳,無法讓人首肯培養有同性戀傾向的男孩是一件好事。諷刺的是,馬修雖然開導他人,卻未能倖免因太信任居心叵測的陌生人而慘遭殺害的悲劇。
同性戀一方面將其問題藏匿在隱蔽、私密的角落,一方面對社會發出公開要求,對此,社會卻無動於衷,我非常痛心。很少有人調查同性戀生活的內幕,我為此十分悲痛。看到同性戀社區中不斷地發生悲劇,我很沮喪。最令我哀歎的是,社會原本可以成為治療同性戀的管道,卻置之不理。面對各個年齡層的男性走不出同性吸引,陷在刺激性器官的癮習中,社會上有愛心的人都應該盡可能縫補他們破碎的生活。社會應該協助和支持治療修復。希望重拾陽剛之氣的男性,公眾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我們應該關心。
我們能幫忙
面對我們主要由非同性戀者組成的社會,非同性戀者經歷同性戀內的掙扎、挑戰和不平等的社會,我們需要表示同情。我們不能對下一代年輕人步入同性戀而袖手旁觀。我們可以阻止兒時傷痛的蔓延,不應該讓同性戀宣傳群體為了獲得不用與社會的自由,而推動互相傷害的議程。
了解參與同性戀活動的男性的痛苦,卻如果不處理,讓同樣的傷痛在現在的孩子和接下來的後代中滋長、蔓延,這不是好事。我們可以幫助自己社區在受苦的孩子,正如我們也希望他們有一天可以一樣在社會中幫助其他人。一個社會的同性戀狀態和特性可以成為監測一個社會對自己脆弱群體關照程度的尺規。遺憾的是,我們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照程度在下滑,尤其是對那些有同性性經歷的人。
預防同性戀
同性戀可以避免。男性彼此利用,通過同性戀活動滿足對方的習性可以在早期階段制止。我們可以識別到一些會讓男孩陷入同性戀的跡象。如果我們拒絕這樣做,就會令一批質疑自己性取向的男性陷入對生活目標的減弱,靠性高潮發洩自己潛藏的焦慮和沮喪。很多人都會習性成癮,酗酒或貪食,吸毒或煙癮成病。同樣,追求同性性高潮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單憑靠個人的力量就很難控制了。
遺憾的是,社會對一些男人的貶低,讓他們落入了與同性追求性關係的生活中。有良知的話,就不會改變政策構建一個推動同性戀的社會框架,而對在同性戀中受害的男性坐視不理。任何一個社會,在縱容同性戀的同時都在擬寫自己的死亡通知。一旦一片地區允許男性間的「嫁娶」,孩子肯定成為受害者。若是這樣,社會不僅需要面對同性戀本身自帶的許多問題,還要面對社會中更多的混亂。
兩位心靈皆受損傷的男性,未能理清過往經歷,只會將傷害帶入社會,影響孩子。想要否認過往經歷對同性性傾向產生影響的男性,完全有這個自由逃避現實。但是不經過合理的討論,任何人都無權將自己的立場強加於人。
一個從事同性戀活動的人會成為社會中其他男性追隨的先例。一個男人要麼成為建立社會的正面例子,要麼成為拖累社會的反面例子,讓兒時的心痛經歷繼續啃食生命。社會不能忽視對男孩的貶低和虐待。這是我們良心不允許的,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社會的反應:
人們應該意識到:
1. 一些男孩有非常具體、個人化的需求。如果能在孩子早年認識到這些需求,就能幫助他。若不知道或不理解,當然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2. 我們應該認真地去滿足所有孩子們的需求。人工流產是逃避對孩子負責任。太多成年人都在回避責任。
3. 很多人以孩子成長、發展視為目標,卻忽略趨向同性戀的孩子的需求。只有少數人有經驗或有意識地幫助陽剛之氣受挫的男孩子。
4. 我不期待看到很多人關心陷入同性戀的男孩。我儘量不誇大他們的情況,但是同性戀者的情況實在不是異性戀者所嚮往的。面對自己認識的孩子和男人,要將認識和具體需求聯繫起來,的確不容易。畢竟,他們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然而被突出的故事卻是關於所謂的自由和「不受責任束縛」的講述。
5. 我希望讀者能夠更仔細地傾聽男孩子們的故事,尤其是在朝同性戀方向發展,或已經陷入同性戀的。我不希望任何人因此書而貶低同性戀者。讀者不應該用書中的內容批評人-無論他的背景如何。比方說,我們很容易批評一個有癮習(吸毒)的人,但要了解導致這習慣的原因卻不容易,幫助他們則更不容易。
6. 理想情況下,總有一些讀者會理解我所關心的痛苦與同性戀的關係。有些人為了認識這點,可能比我更下功夫,我也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