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rc.org/get.cfm?i=PV19F03
跨性別活躍份子:我們很正常,但你們必須付費來改造我們
Trans Activists: We are Normal, But You Must Pay to Fix Us
政策研究資深研究員 彼得.史普利格(Peter Sprigg)(https://www.frc.org/get.cfm?i=BY03F03)
2019年6月14日
「同性解放」運動在美國最重大的前幾個成就之一,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於1973年做出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除名的決定。該運動的早期活躍份子深知,只要醫師仍舊認為其行為是種疾病,那麼就不可能說服大眾他們是正常人。事實上,該決定乃是基於政治性,而非科學性的結論,這事實使得該段歷史變得更形複雜,但是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
長久以來,與同性戀者一樣,跨性別活躍份子一直因著被視為患有某種「失調(disorder)」而備感憤怒。如同最近刊出一篇線上文章(https://www.hrw.org/news/2019/05/27/new-health-guidelines-propel-transgender-rights)所言,他們相信一個人認知的性別與出生時的性別不同,並不是一種失調或疾病-而只是人類經驗中的一種自然的變化。」
不過,對跨性別活躍份子來說,他們要解決該議題,複雜度相對比同性戀者要來得高。同性戀者認為他們的身分認同沒有被「治療」的必要。然而,認同自己是跨性別的人士卻往往尋求注射跨性別賀爾蒙與性別重置的手術治療,為了更想要的性別特徵而在身體上動刀。
他們本該自己出錢去進行這類的程序,但這麼做非常昂貴。因此,要能合理的強迫第三方(保險公司或是納稅人)為他們付費進行這些程序,他們便需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上取得一個診斷代碼。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曾一度將跨性別人士定義為「性別認同失調症(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其所謂跨性別人士亦即病人經驗「指定性別(亦即,在出生證明上所記載的性別)與性別認同不一致(incongruence)」。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2013年出版)中,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則拿掉了「性別認同失調症」的名稱,並宣稱這類的「性別不一致」並非「失調」。然而,「伴隨著這個不一致而可能產生的困擾」可以被歸類為一種失調症-如今已重新更名為「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上述做法滿足了部分跨性別者的要求(「性別認同不一致並非失調症!」),但這表示一旦有人為了施打賀爾蒙針或進行手術而取得「性別焦慮」的診斷,他們仍舊會背負「身心失調」的「汙名」。跨性別活躍份子及其盟友們持續在尋找新方法,可以在這兩者中找出平衡點。
世界衛生組織(WHO)如今已通過修訂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簡稱《國際疾病分類》)」(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25-05-2019-world-health-assembly-update),亦即眾所皆知的《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就是某種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在美國也廣為使用。非營利倡議組織人權觀察組織(https://www.hrw.org/about-us)(HRW)似乎已完成了針對新版《國際疾病分類》中關於跨性別健康照護內涵的第一份完整報告(https://www.hrw.org/news/2019/05/27/new-health-guidelines-propel-transgender-rights)。
世界衛生組織跟美國精神醫學學會一樣,如今也決定除去「性別認同失調症」的病名。然而,更新後的分類-等著看-則是「性別不一致!」是的,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宣布不屬失調症的疾病,在《國際疾病分類》裡卻修訂為失調症(各位已經搞混了嗎?)。
為什麼呢?在《國際疾病分類》的「身心失調」段落裡面,再也找不到這個新病名是沒錯。相反的,《國際疾病分類》納入了一整章新的內容「性別健康相關情況」(Conditions Related to Sexual Health)。此舉讓被診斷的患者可以獲得(財務上的)好處,卻沒有被冠上「身心失調」的「污名」的問題。但是「焦慮」一詞本質上意謂著有身心症狀;因此這做法只是為使用「性別不一致」一詞而改變使用目的罷了。
社會理當對那些因自己生理性別而感到困擾的人懷有同情心。對他們而言的確是極其痛苦的掙扎。然而,醫學專業如今更趨朝向以為跨性別者提供昂貴、變性手術為其狀況的主要解決之道-卻不是透過心理諮商去解決帶來困擾的根源問題,幫助他們得著痊癒。
《國際疾病分類》的修訂一點都不令人意外。曾經參與草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以及《國際疾病分類》兩者修訂版工作的紐約精神病學家傑克.德烈史爾(Jack Drescher),在將近三年前曾預覽過這兩份文件(https://psychnews.psychiatryonline.org/doi/full/10.1176/appi.pn.2016.8a15)。他當時所寫的文章,對於這些變動的背後動機有足以帶來啟發的評論:
身為聯合國機構一員,世界衛生組織擁有捍衛人權的使命,如今已有大量的證據可以證明,攸關跨性別地位與身心失調是否相同的污名化,導致了法律地位的不穩固、侵犯人權,以及樹立對這群人提供適當健康照護的障礙。
「人權?」「污名化?」「法律地位?」我們很難看出上述哪一樣跟準確診斷出健康狀態有關聯。相反地,它們只不過顯明出,這一個社會-政治議程才是《國際疾病分類》將文件進行修訂的動機-根本與科學或醫學的議程無關。金錢與政治才是驅使這台跨性別巴士前進的動力-根本不是出於同情心。
作者介紹
彼得.史普利格(https://www.frc.org/get.cfm?i=BY03F03)政策研究資深研究員
彼得.S.史普利格為家庭研究委員會(Family Research Council)成員,負責政策研究領域之資深研究員。史普利格於2001年加入該委員會,他的研究與著作主要係針對…(作者介紹完整版)請參考(https://www.frc.org/get.cfm?i=BY03F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