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http://www.defendthefamily.com/pfrc/archives.php?id=9842885

推广同性恋

数据源:The Jewish Press

作者:Nathaniel Lehrman医生

大概140年前,德国几个鸡奸者拼凑出一个听起来很科学的词-「同性恋」,声称好此道者都是天生的,不能自已。此外也有其他同性恋倡导者制出斯巴达信条,指同性恋关系较传统男女婚姻更合乎道德(男女婚姻曾一度成为纳粹思想重要环节)。两种说法都广受德国人接纳,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同性恋行为在欧洲甚至称为「德国恶行」。

同性恋行为由来已久,是古代世界普遍接纳的,罗马多位帝皇亦好此道;而首禁此行为者,是犹太人。

犹太教禁同性恋行为,与奸淫、乱伦与人兽交并列罪行,是他们所制订之性爱新道德律的基本部分。

「革命始于妥拉,宣告抗衡〔周遭〕世界若干习俗,〔与所提的伦理一神论〕为历史带来深远变革,」著名作者、清谈节目主持人Dennis Prager说:「当犹太教要求所有性活动必须范限于婚姻内,此举改变世界。」

大概140年前,德国几个鸡奸者拼凑出一个听起来很科学的字-「同性恋」,声称好此道者都是天生的,不能自已。此外也有其他同性恋倡导者制出斯巴达信条,指同性恋关系较传统男女婚姻更合乎道德(男女婚姻曾一度成为纳粹思想重要环节)。两种说法都广受德国人接纳,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同性恋行为在欧洲甚至称为「德国恶行」。

今天在美国国内也有一类似、而且技巧高超的运动,旨在令同性恋合理化,运动在过去35年颠覆了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1987年,两名同运分子Marshall Kirk与Eraste Pill曾描述运动之策略-首先令大众对同性恋不那么敏感,以至就算不接受,也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取代大多数人一贯对此行为之反感。另一策略,是将同性恋者塑造成「需要保护的受害者,令直民挺身而出,担当保护者角色」。再者,「多提及同性恋与同性恋者,要常谈,大声谈…因为任何行为曝光率愈多,就看似愈正常」。

到公众接受到一个程度,就作最后一击-「强硬对付仅余的反对者」,务必丑化他们,令「反同性恋立场看来很不堪,令普遍美国人尽量与他们划清界线」。

艾滋病疫情也成为一重要媒介,用以推行上述种种策略。透过报道相关新闻,及像「关注艾滋病」集会等活动,能博取同情;令公众忽略艾滋病之所以在同性恋群体里传播,很大程度上由于同性恋群体中盛行滥交;此举令公众对同性恋不那么敏感,甚至能争取接纳。

「重击反对者」策略,同运分子已行使多年,以对付反对者;但主流传媒却鲜有提及。举例,1997年哈佛大学法学院某基督徒组织计划举办「全国脱同日」集会,主要讲员是已婚的前同性恋者,他提及过去经历,期望为「渴望摆脱自毁生活方式者」带来希望。

活动海报张贴不够一天就遭撕毁,而哈佛法学院是司法菁英之摇篮,素以尊重言论自由著称。有人在同一个位置贴上其他海报,称反同性恋等于反犹。另一张新海报仿照原本那张海报的语调写:「对于有犹太主义挣扎的人而言,在真理里总有盼望-你绝对有出路(走进毒气室)。」另一张写:「欢迎哈佛所有成员参加,除了你,对,是你,犹太样的伙子…非雅利安人必须开列最少四代族谱证明自己不是杂种狗。」

聚会举行时,同运分子拦在入口处,其中许多人手持标语或身穿印有口号的汗衫:「停止仇恨」,含意是,稍提「同性恋可改变」就是仇恨之举措。在这些「政治正确」的法学院学生眼中,谁若是对同性恋稍稍存疑,恐怕要马上打成纳粹党。

今天,令同性恋合理化的运动已成功争取多数传媒、并多数美国人接纳。令传媒认同的运动始于百老汇剧院,旋即延及电影,最终凭电视入屋。

2000年4月,《纽约时报》政治评论员Richard Berke对同性恋者记者联会(竟有这种联会已经教人惊讶)说:「自从我〔在《纽约时报》〕工作以来至今,情况大有转变。记得我初来步到,纳罕…究竟会不会有一两个同性恋记者;到现在你翻开头版…决定头条新闻的人当中,有四分之三都是起码半公开的同性恋者。」

今天同运争取目标,是令公众接受同性婚姻。在美国,与争取大众接纳同性恋的势力抗衡,其时机早已过去。而社会稳定端在乎忠贞婚姻,与恒稳的家庭关系,这正是犹太教最初要定义之基本体制。

作者简介

Nathaniel S. Lehrman医生,纽约布鲁克林京士布洛精神病学中心(Kingsboro Psychiatric Center)前临床总监;纽约犹太慈善组织联会犹太会堂关系委员会宗教与精神健康小组永远荣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