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hristianconcern.com/comment/ex-lesbians-testimony-jesus-set-me-free-from-sexual-sin/
前女同性戀者的見證:耶穌使我脫離性的罪
Ex-lesbian’s testimony: Jesus set me free from sexual sin
2020年9月17日
麗蓓嘉•莫菲特(Rebekah Moffett)採訪了凱莉•迪莉亞(Kylie Delia),了解她在耶穌中獲得的自由。
凱莉•迪莉亞將自己描述為「前女同性戀者」。她的經歷是一個在耶穌基督裡找到喜樂、鼓勵和非凡轉變的見證。「我想用這個詞來表達我曾經從怎樣的迷惘中走出來,」她解釋道,「因為在基督裡,今天我是一個新造的人。」
然而,在她的祖國馬耳他,分享她的見證是一件危險的事情。有點匪夷所思的是,這個以天主教為主的海島自2016年就禁止了(https://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38230937)所謂的「扭轉療法(conversion therapy)」。這項禁令包括不可以所謂的宣傳任何拋棄同性戀行為或任何其他的LGBT身份。根據法律,任何人試圖「改變,壓制或消除一個人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或性別表達」都可能被罰款甚至入獄。
凱莉說,前男同性戀者、之前參加《馬耳他X音素》(X Factor Malta)的選手馬修•格雷奇(Matthew Grech)(https://christianconcern.com/comment/x-factor-malta-silences-ex-gay-singers-christian-testimony/)也在這裡聚會,該教會遭到了媒體的猛烈批評,她本人和她的前同性戀朋友也因為分享他們的見證而遭到公開的攻擊,並被強迫保持緘默。當我一再追問時,她告訴我:「我們分享見證,對於馬耳他地區的LGBTQ平權運動來說,是一個妖魔化我們的絕佳機會。」
然而,她的經歷是一個值得聆聽的重要見證—特別是自從英國政府已經宣佈也打算禁止這裡的所謂的慣行做法(https://christianconcern.com/comment/pm-announces-plan-to-ban-conversion-therapy/)。就像在馬耳他一樣,這從本質上會禁止對那些遭受性別認同困擾的人進行基於教會的牧養關懷,包括不可以為那些前來請求代禱的人們進行禱告,以及在達到可以自主決定與誰發生性行為年齡的成年人之間進行對話。凱莉本人從未沒有針對不想要的同性戀傾向尋求過專門的諮詢,但她告訴我,她曾經「在教會內有過可以被描述為治療性的經歷」。這種類型的對話正是政府計畫禁止的。
現在,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傾聽和注意這些故事,這些故事是徹底的改變,找到喜樂並獲得這些人所渴望的幫助。
「完全敞開並自豪」
凱莉說,從12歲左右開始,她就對同性產生了感情。「我以為我天生就是那樣的,」她說,「我以為那是永久的和固定的身份。」
在15歲左右的時候,她經歷了她的第一個女同性戀關係,進入了被她稱為7年的「與女性的多樣而不同的關係」。
「我以同性戀的生活方式過了大約七年,」她說,「我感到完全敞開並自豪。」
對於任何懷疑她以前的生活方式的人,你只需要回顧一下她過去的照片,你就能明白她的意思,她稱那時的自己為「女同性戀者中的男性角色」。
「作為女人我從未感到過自在舒適,」她告訴我。「多年來,我完全徹底地享受我作為女同性戀的身份。想到要和男人在一起會令我噁心,幾乎像是對我的折磨。」
然而,在擁抱自己的女同性戀主義時,她覺得有必要扮演更男性化的角色:「在我眼中,做一個女人代表軟弱,所以我總是扮演更多的男性化角色,因為男性氣質意味著力量。我的女性氣質使我感到好像脆弱的器具。」
「被破碎包圍」
成長過程中,生活遠非完美—甚至遠不及她在照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冒險姿態。
凱莉在一個破碎的家庭中長大,她將她的童年時代描述為「毒品為患」。她的父親是一名毒販和吸毒者,他給家庭帶來許多犯罪活動的影響。凱莉說,她更像是一個叛逆的孩子,在父親的引領下—無論他是否有意為之—她從13歲就開始嘗試毒品,到21歲時就已經對酒精上癮。
「我試圖在一切各種不同的事情上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她說,「但同時這也是逃脫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種方式。」
她繼續深入探究她的過去。「成長過程中,我身邊都是一群張揚跋扈的男人…我家的氣氛非常惡劣,充斥虐待與暴力。我從小和虐待狂和強勢的男人一起長大,我相信這就是我更傾向於做女同性戀者的原因。」
由於對性別角色的曲解偏見,凱莉解釋說,她認為女人需要得到保護以免受男人傷害,而男人只會利用女人。她認為,這就會促使她負擔起「保護婦女」的角色;她不僅對自己的外在感到不舒服,由於不想示弱,她還想保護其他可能遭受虐待和殘暴的婦女。
我問她,那麼,女同性戀關係是否就是她的一種表達方式,承擔起更具保護性的男性角色並確保與她在一起的女人得到愛護?「是的,」她回答。「但是我還以為,進入一段同性戀關係,將為我提供我渴望的舒適和親密感,這是我之前從未在男性中找到過的。那是我以前的關於尋找愛情的幻想。」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感到自己的生命中充滿了空洞。我曾一直在尋找滿足感,但在那些關係中我從未找到過。」
「我決定給耶穌一個機會」
那麼,是什麼帶來了改變呢?
「我們家的人從不信仰宗教,」她說。「實際上,我以前是無神論者。」她解釋說,她從來沒有「對神有任何重視」—「我想,如果有一位神,而他又在乎我,那我為什麼要經歷所有這些痛苦和苦難?」
然而,直到有個朋友邀請她的父母去教會後,情況才開始發生改變:「我父親曾是一名吸毒上癮的人,我父母的婚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他們趁此機會去了這座教會…在教會裡,發生了一些他們難以形容的事情。人們為他們禱告。對我來說,(那種語言)就像一門外語—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實際上,正是凱莉自己的母親開始為她禱告,祈求她找到耶穌。「她日夜為我禱告,」凱莉說,「但是多年來,我依然我行我素—糟糕的破壞性關係一段接著一段。我越往前走,我的生活就變得越令人沮喪。」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家裡的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我看到我的父親開始戒毒,父母的生活變得與之前截然不同。整個家中的氣氛以如此奇跡般的方式變化和改善。」
她說,最終她跌到了谷底。她無處可去,她決定嘗試給「這位耶穌」一個機會。此後,她自己的生命也開始發生變化。
「我看到了屬靈的世界以及耶穌為我所做的一切。」她解釋說,「當我打開心門,讓神進入我的生命時,他就向我表明,我之前所聽到的關於他的事情不是真的—他是位與眾不同的神,他並沒有譴責我;他張開雙臂歡迎我!」
改變是一場漸進的旅程
凱莉說她現在「在異性戀關係中非常幸福」。在以女同性戀身份生活了七年之後,她說現在的她再也不想回到過去。
她是突然開始發現男人有吸引力嗎?「不,」她微笑說,「這不是突然改變的。曾經有段時間,神只讓我一個人,因為我必須在基督裡找到一個完整的自己。我意識到沒有其他人能使我變得完整。我需要專注於在基督裡把自己建造成一個(完整的)女人。」
我問她,是否曾期望被男人吸引。「有一陣子我本以為自己會就這樣一個人,」她說,「我會就這樣作為一個單身女性用一生來服侍神。」
「神首先需要在我裡面做一些事情。他需要說服我,同性戀本不是他的旨意。隨著我越多明白神的話,他開始挑戰我對此的看法。」
「我也必須與我的父親和解,而神需要開始恢復我看待男人的方式。擁有一個屬靈上的父親,確實可以從心理上幫助我,緩和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一個可以讓我仰望信靠的父親所帶來的影響。」
「幾個月後,我開始注意到我的同性吸引正在下降。」
「然後大概過了一年左右,我注意到我會注視男人,發現他們有吸引力!這對我來說太陌生了,所以我過去在想到有任何男人吸引我時,就常常停下自己的思緒—或者想到我可能對男人有吸引力!」
她繼續說,神對她的帶領好像「嬰兒學步」。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隨著她的(對神的)信心和認識成長,她的性傾向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自由追求另一種生活
人們幾乎很難相信凱莉和之前那張照片上是同一個人—她的變化是驚人的。
「現在,我在異性戀關係中非常幸福,而且我再也不想回到過去,因為現在我已經了解到男人和女人有適合於自己的角色。」她說。「我從同性的欲望和吸引中解脫出來,能夠追求另一種生活,這與我的女性氣質相吻合。」
那麼,凱莉接下來會做什麼呢?「我們還沒結婚,」她笑著說,「只有神知道!但是,未來在神的手中,是令人興奮的,無論未來如何,我都很高興成為神的孩子,得享自由,並分享我的故事和神的力量,並告訴那些希望擺脫那種生活方式的人,人生還有盼望。」
實際上,凱莉現在是X-Out-Loud Europe(https://www.xoutloud.com/)的聯合主管,這是一個由前LGBT成員組成的活躍社群,慶祝人們擺脫LGBT身份和生活方式,並獲得改變和自由。X-Out-Loud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分享自己見證的場所,並向人們展示了越來越多的人對LGBT身份所帶來的問題感到不幸,還有另一種方式。
我問凱莉,對於目前正在努力解決其性別身份問題的人有何建議?「我再也不會接受『天生如此』的這種說法。我相信,同性戀是因為內心的的破碎沒有得到處理和解決而產生的附屬品,」她解釋說。「因此,當一個破碎的人與另一個破碎的人合到一起時,即使是很小的爭鬥也會觸發過去的虐待和情感。」
「對於任何一個身處掙扎的人,我想說的是,你要認識你的天父。嘗試識別並分析出你的同性吸引的根源,尋求幫助和代禱。」
「不要把尋求當作羞恥。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對於那些希望從同性戀中走出來的人來說,這是可能的。這裡有一個隨時準備為你提供支援的社群。」
你可以在以下的視頻「圓桌會議」(Round the Table)上觀看更多凱莉的見證:
(https://youtu.be/RSnEAbi5P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