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reation.com/kinsey-darwin-and-the-sexual-revolution
金赛、达尔文与性革命
Jerry Bergman(http://creation.com/article/3528)
金赛(Alfred Kinsey)是现代西方性革命之父。综览其生平与著作,反映在其颠覆传统性道德之运动思想中,达尔文主义占着关键位置。为达目的,他千方百计说服公众与科学界,指当时被视为异常的行为-包括奸淫、婚前性行为、同性恋、性虐待与娈童-其实都很普遍,因此是「正常」的、可接受的。今天已有广泛实证研究推翻金赛说法,但金赛的性革命已造成重大社会问题、疾病蔓延、家庭破碎。
照片乃William Dellenback作品。感谢金赛研究中心性、性别与生育部门提供。
事业如日方中的金赛。传统服饰、包括那永远系着的蝴蝶结领带是他的标记。他刻意以客观的科学家而非激进者自居,以吸引大众。
金赛(1894年6月23日生,1956年8月26日卒)对现代社会影响之大鲜有人能及。人称「无出其右者」的金赛,开展性与同性恋解放运动,[11]又称性革命之父,论者对他毁誉参半(近年愈多证据显示现代性革命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令多人患病及死亡,从这角度看当然是毁过于誉了)。有人称赞他是自达尔文以来最重要的研究员之一,指两人皆令美国社会跨进一大步;也有论者讉责二人,指他们像弗洛伊德一样,令道德沦丧。
有关金赛作品的评论盈千累万,不少评论者完全同意他所提倡、无约束的开放婚姻,认为人可以自由享受性爱-这正是金赛终其一生公开极力提倡的。批评者却说,金赛忽略了性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部分人都珍视的-就是爱与伴侣关系。
若说弗洛伊德给社会解开性禁忌之锁,金赛就是一手推开大门的那人,结束了性爱清规的年代。[2]其实在历史上,不少社会奉行无约束的自由性爱,基督徒、穆斯林与犹太人社会除外。Licht[3]与Kiefer[4]曾写道,其实金赛憧憬的性爱自由社会,早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就有。Bettey Freidan、Margaret Sanger与Helen Gurley Brown等继续金赛的革命,推崇「新解放的单身女子,以象征性革命…鼓励单身女子炫耀性吸引力,自由享受性爱」。[5]
关于金赛毁誉之争近日愈趋激烈,部分原因是近日出版了几本金赛传记,里面大量参考了金赛研究数据库内容。另外,也因为近日好几宗娈童案公开,如天主教修士与Michael Jackson娈童案等,令金赛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有指他的著作鼓励跨代性爱。几项研究按软性孩童色情物品销售情况推测,显示娈童癖者约占人口一成;此类色情物品包括由18岁以上模特儿装扮成13岁少年拍摄的色情照。有趣的是,金赛在大学时代的志愿,是到基督教男青年会当男童的导师。[6]
金赛理论再度成为热潮的另一个原因是,同性恋行为既是其研究重点之一,也是其私生活一部分。近年同性恋运动甚嚣尘上,倡导者常引金赛研究,争取赤裸裸的色情物品合法化,带领色情革命的Hugh Hefner就自称为金赛的「广告人」。[7]
金赛的私生活
金赛的青春期可说是一塌糊涂。Jones说,「金赛在青春期时明显有病态行为,沉溺于各种性变态」,特别沉迷于性虐待,身体与情感上没受痛苦就无法满足性欲。[8]
数据提到金赛曾有的性虐行为,现在看来不仅可厌,更是危险的。其性虐行为严重到一个地步,曾令他进医院,因为性虐待有如吸毒,会愈吸愈多;此类行为也必须随年日加深痛苦程度才能达至快感。[9]金赛涉足各种异常性行为,缺乏正常性关系。[10]在1920年遇上他后来的妻子之前,金赛从未与女性约会;婚姻多个月,他才圆婚。[11]
有论者将金赛的性问题归咎于家教太严,但此说大有问题,因为许多种文化-如阿米许(Amish)群体、穆斯林文化,还有美国不少基督徒家庭-对子女均管教甚严,却鲜有人变成性虐狂。而金赛的叛逆不如大多数人般仅限于私生活,他甚至将部分情况公诸于世,这是少有的。
从神论者、到达尔文主义者、到无神论者
金赛身材高挑,长一头金发,是个俊小子。曾当鹰章童军,主日学老师,一度投入于宗教。[12][13]后来令他改变想法的,主要是受达尔文主义与优生学的影响。[14]据金赛的校报,当时学校劝1914年毕业班必须努力读书,因为毕业生将进入社会,用达尔文主义的话形容就是,「适者生存」。[15]同届学生当时已预料金赛将成为「达尔文第二」。[16]
高中生物老师Natalie Roeth对金赛影响甚深,可说是其启蒙老师,启发他研究生物学,成为进化论者(并最终放弃宗教,成为反对所有宗教的强硬派运动家)。金赛酷爱大自然,他选择研究生物学,因为可以同时做户外活动。金赛读书成绩优异(是高中毕业生代表),大学时表现亦佳,于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也是在哈佛成为无神论者。金赛认为,提升人类质素的关键在乎科学,这观念启发、亦主宰着其人类性爱研究。此外其作品也受优生学影响,尽管不是经常明显的。(见下文)
金赛奉无神论,部分原因,是为激烈反抗父亲奉教甚严之作风(金父所属的循道会,今日在美国被视为作风较自由的新教教派)。有说他于年少时已沉溺变态性行为,也是因家教太严之故;但父亲之所以管得严,也可能是要修正他的异常行为。金赛后来不仅成为无神论者,更积极对抗犹太教与天主教,[17]不断攻击他所谓的、宗教制度约束性行为的「自设规条」,认为制约导致他误以为的「性爱失调」;金赛终其一生不断攻击所有教会,至死方休。[18]
金赛年少时拜服达尔文主义,这是无可置疑的。生物学是他的初恋,更成为研究刺桐瘿蜂这种神秘小昆虫的国际级专家,所撰写论文成为业内权威著作。后来他有了新目标,矢志解放(其实是破坏)西方世界摆脱性爱规范,同样以从前研究刺桐瘿蜂的热情全力以赴。可以说,他是个运动倡导者,更甚于科学家。后来不少论者指,金赛作品论娈童的部分并不科学,甚至是故意做假。
生物学教科书作者金赛
金赛著作等身,不少由美国几个大出版社出版。他所著生物教科书,如1926年出版的《生物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销情甚佳,他因此赚大钱。另有两本谈性爱的书,也由美国首屈一指的医学教科书出版社出版。
金赛著作生物学教科书种甚多,全都不讳言推崇进化论。[19]由J. B. Lippincott于1926年出版的《生物学导论》成为通用的高中教科书,出版了许多个版本,销售近50万册。[20]书中金赛极力提倡达尔文主义,花了近40页谈这个课题。为使人信奉达尔文主义,金赛指进化论不过是「『改变』的科学用语」。[21](有趣的是,该书名词索引并未提及达尔文其名,也没提进化论。)Cashill认为:
…为令家长安心,金赛率使用先利诱、再转换概念的伪科学伎俩,至今高中教科书仍常用此法。方法很简单:仅将进化论定义为「『改变』一词的科学用语」,再嘲笑不认同进化论者,指他们否定物种会有微小改变,而这是任何在仍然大部份是农村的美国长大、曾饲养动物的人都留意到的。在教师手册里,他甚至引导教师如何应付那些能看穿此欺骗伎俩的家长。[19]
金赛所著1926年出版的生物学第19章名为〈新生物种类〉(‘New Kinds of Organisms’),不仅谈及血统问题,也谈到变种对产生新物种的重要性。结论说,「新品种动植物不断出现,乃从其祖先的异变选择而来」。[22]
然而他所提的变种例子,却十分令人质疑。他仅提及一个新动物品种例子,是安康羊-但现在此说已推翻;其他举例皆为植物。金赛说,在果蝇身上就「观察到最少400种变异」,然而他亦承认,没有一种变异是有益的;虽然如此,他仍在总结时说,「想想看,一个物种经历千万年后,会出现的结果会怎样!」[23]
金赛又举成功培育动植物的例子,以印证达尔文主义。他认为小改变会累积,达至「从细胞到人类」的进化。又说哺乳类、爬虫类等,「可能直接源于早已绝种的爬虫类祖先…但这些先祖物类大都已不再存在」。[24]
他所列举的进化证据,包括异体同型、退化器官(「物种中常见的、细小而无用的器官」)、胚胎形状,与生物的地理分布。[25]金赛认为,虽然达尔文之前已有许多生物学家相信物种会改变,却惟有达尔文:
…提供充分证据,向整个科学界证明其理论属实。从那时起,现代生物学一直奉进化论为圭臬,据此重新分类动植物,以显其同源。[26]
假如金赛活到今天,懂一点基因序列比较的话,他就不能这么说了。
金赛指,进化论涵盖生物学各方面,又说「没哪个生物学家能否定进化曾经发生」。[27]并说,教师若是够小心谨慎,纵使公众反对,他仍有方法在学校教导进化论的;而金赛推崇达尔文主义的手法果然有效,只是:
他不能明目张胆地提倡,「要假装置身事外…好像他所宣讲的是不带价值观的」。然而金赛懂得如何改变年青人的思想,将理论说得似乎证据确凿,好像事实的确如此的样子,令学生佩服-其实那只是他的个人结论。[28]
金赛认为,他对刺桐瘿蜂的研究并没有说服世界相信达尔文主义的真实(还有宗教之伪),事实也的确如此。于是他怀着传教士一般的热情,转而研究人类性爱。(参下文)
优生学
金赛支持优生学也不遗余力。在1937年他撰写的生物学教师训练课程里,他预言优生学:
…终会在高中及大学教育永占一席位。过去十年所发生的事,令年青一代探问,为何纵使在丰裕的日子,仍有1/3人口要仰仗2/3人口才能生存,优生学在其中扮演甚么角色。年青人有志研究人种血统研究,最令将来有盼望。[29]
他认为,应该以人类遗传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甚至提倡「向男女童灌输优生学概念,在他们刚开始对结识异性友伴就要灌输」。[30]
金赛在指出将优生学应用在人身上的问题后(如决定哪些人种「不理想」)强调,「要将最耗费社会资源、阻碍发展的一成人口分别出来,这一点不难;应该限制这一成人口生育,直至倚赖人口减少」。[31]又说,「遗传特质优厚而环境丰裕者,可允尽量多生育,以贡献社会」。[31]
金赛所推荐的优生学参考书目正反映其理念,包括Dugdale所著、现为人诟病的《朱克斯家族》(The Jukes)[32],Goddard的《卡里卡克家族》(The Kallikak Family)[33],Davenport的《遗传与优生学之关系》(Heredity in Relation to Eugenics)[34],及Castle的《基因与优生学》(Genetics and Eugenics)[35]。其中《朱克斯家族》并《卡里卡克家族》的说法已让现代研究完全推翻。
金赛转投性爱研究
大学毕业后,金赛受聘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生物学导论、昆虫学,及昆虫分类学。由于较喜欢田野考察多于授课,他总是花很多时间指导学生作项目研究,尤其关于人类性爱的课题。后来他更大胆冒进,到一个地步,甚至在性爱方面给学生提意见。金赛首宗性爱授课个案源于一节「辅导」课,令他逐渐发展成为性学家。自此他开始教授婚姻课,并作相关研究,后汇集出版为两大册人类性爱著作。尽管他受的是生物学训练,而非心理学、社会学、婚姻、家庭,甚至也不是人类学训练,但他勇往直前。金赛会在课堂上毫无掩饰大谈性行为各种细节,不感到尴尬,也不用婉语。[13]又展示大量描绘性交、及各类性行为-包括性虐待-的图片。课堂虽披着科学外衣,实际上他不仅在提倡性爱自由,更推崇达尔文主义,并反宗教。[36]
金赛成为全职性爱研究员
金赛的课也不无非议,特别其独裁管理式授课,还有婚姻课上的大胆内容,都令人不安。金赛最初同意课程只收已婚学生,并不会在课堂外公开展示材料,但不久即违反承诺,招收任何学生,向公众开放材料。据金赛的学生指,无论谈及任何话题,他都可以转到性爱上面去,又常问及学生的性生活。由于常被投诉他是在利用学生,同事上告校长,要求将金赛剔出婚姻课导师之列。当时的校长Wells给他选择-要不全心投入研究,要不教课,不可两者兼顾。于是他不再授课,花大部分时间从事「研究」,却仍支教授的薪水。
他研究人类性爱的工作愈重,照顾家庭的时间也就愈少,令婚姻出现很大摩擦。后来,他的妻子Clara为挽救婚姻,不得不参与其专业,协助他进行性爱研究。二人协议开放婚姻,让对方自由找爱人(金赛的爱人似乎是男多于女)。
金赛是个强势的研究主管,常以研究为名,公开鼓励员工之间发展性关系,但要求他们谨慎行事,以免引起公众注意,造成负面印象。[37]又常引诱下属,包括研究生和同事,不论男女,已婚未婚的都有;好几名下属和他发展性关系多年,其妻足以作证(她自己也搞婚外情)。不难想象,此等事情必然带来恶果,比如金赛的健康问题。[38]
金赛及后进行拍摄员工、学生及其他人的性爱场面,制作异性恋、同性恋,甚至性虐待色情片-全都以科学为名进行;[39]影片与图片收藏于金赛情欲档案(此档案后来引起美国海关注意,向他提出控诉,至1956年他离世时案件仍未审结)。
金赛研究的动力,源于他去除一切性禁忌(已极大部分性法律)、提倡容许所有形式性行为之野心。他就像达尔文般令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不久Masters与Johnson即随其步履,以研究之名拍摄性爱影片,涉事人数超过七百。金赛亦矢志解放囚犯-尤其性罪犯,认为部分案件不应判囚。他认为,罪犯不过做许多人都做的事,既然是人人都会犯的罪,就不算罪。从定义上说,普遍性令某种行为非异常,因此就是正常的。他似乎接受任何形式的性行为,被迫进行的可能是例外。
金赛的观点,及他之牵涉共产主义,终令美国众议院介入调查其人及其著作。调查结果之一,是研究经费给削掉,令他大部分研究终止。继后几年他致力为研究寻找资助,都无功而还。此时他健康亦转坏,部分原因,乃因其性滥交行为之结果。一天他在花园工作碰伤了腿,导致血管栓塞,于8月25日离世,享年62岁。
研究员或是传「教」士?
金赛虽以科学家自居,但不少传记作者视之为「传教士」,致力藉科学改变世界,尤其想改变人类性行为。[40] 其研究目标相当清晰-令人觉得不正常的性行为很普遍,所以就是正常的(故此就是适宜的)。他认为,某种行为既然普遍,就不是变态、错误,也不必讉责(现在甚至要立法「保护」人免因不正常的行为受责)。这是很典型的伎俩-「人人都这样做,我们为何不可?」,此法也很成功;金赛开展一场运动,终令西方道德观完全改变。
其他达尔文主义者也用类似技巧达到目的,Bagemihl即为一例。[41]他在一项大型研究里记录「野生动物的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行为」,并指在动物世界里,乱伦很普遍(因此是正常的)。既然动物有此行为很正常(因此也适宜作),人有此行为自然也很正常,因为人不过动物;这明显违反圣经教导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
金赛有部分结论,稍微一看便知不实。举例说,他声称男人不论社会阶级,有67-98%曾有婚前性行为;已婚男人有一半、女人有26%有婚外情;37%男人有最少一次同性恋经验。他因此总结,仅6%人口属排他性异性恋。但历来科学研究显示,仅大约2%人口属同性恋。[42]值得留意的是,金赛研究对象样本中,受宗教价值影响者不合比例地少。无论如何,金赛的结论非常清晰,他认为婚前性行为、通奸与同性恋全部都是「正常」的,因此,传统性道德-尤其犹太-基督教性道德-才是「不自然」的。金赛的问题在于,他混淆了「实然」与「应然」。
金赛以为普遍即正常,但事实往往将之否定,普遍情况不等于理想情况。美国人患心脏病、癌症或糖尿病都很普遍,但这绝非理想情况。美国人血糖、血压、体重普遍过高,这不是理想情况。可惜论者鲜有提及这点。
他的数据之准确度
考虑到金赛收集数据的年代,社会风气仍相当压抑保守,然而他所集得千万份有关亲密性史、并据此作研究的数据,却与此背道而驰,实在不免令人怀疑。比如说,调查性生活时以志愿者作样本就是一大错误,因为当时一般人对性事难于启齿(其实今天许多人亦然),难以开放与陌生人谈论。
样本欠代表性,是另一大问题。金赛两项大型研究皆以志愿者为调查对象,其中几类人更是不合比例地多,包括来自上流社会的大学生、浪人、男妓、泡男同志酒吧的男同性恋者、严重罪犯、性罪行囚犯。[43]约八成受访者不信奉宗教,就算信奉也不投入,然而当时全国超过半数人口都是虔诚信徒。[44]光这项因素已令样本数据成疑。此外如老人、黑人、美国南方人、以及虔信宗教者,几乎完全没有代表在样本中。
妇女研究方面,金赛共访问5,940名妇女,其中75%曾上大学,19.4%正在上、或已完成研究院课程;但其实当时全美国仅7.5%白人妇女上过大学。[45]此外,受访者中,妓女、脱衣舞娘,并从事其他性服务行业者占一定数目。[46]
女受访者中,来自上层阶级人士也不合比例地多;不少研究显示,上层阶级人士通奸或滥交者远较中产阶级多。金赛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女受访者中鲜有持守宗教观念者。上述问题皆令调查所得平均数过高。而金赛关于配偶不忠的研究,都根据此等个案而来,难怪会得出「此种行为很普遍」的结论了。[47]金赛的项目算不上实证研究,但他却认为,从性冷感到性变态等种种问题,其症结全在乎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之道德规条。
尽管金赛称自己保持「抽离客观」,但他明显有其目的。从他的著作看得出,他对达尔文主意的信奉,是推行运动之关键一步。举例说,在上述妇女研究里,他讉责所谓的「宗教与法律规范不一致」问题;[48]就若干性行为所判断,亦令人起疑。比如说,他认为婚前性行为有助女孩选择合适婚姻对象;[49]又说大多数男人都赞成婚前及婚外性行为。[50]
金赛同时期另一位学者William Croger曾评估其研究。Croger是芝加哥医学院妇产科教授,曾于《大观杂志》(Parade Magazine)1953年9月27日号发表文章说,按他的经验,正常、健康的妇女鲜会与人深入谈性,尤其要回答数百道调查问题。而继后研究(甚至今天的研究)亦从未能印证金赛的观点。
Judith Reisman博士指,金赛的研究明显作假,乃经过故意设计,以切合其性癖好,为此提供「科学」理据。是项研究其中一个令人不安之处是,他的「研究员」(或部分受访者)称,有孩子才两个月大已涉及性行为。
批评者称,金赛将所得数据应用在一般人口上时,应该诚实公开样本结构,道明研究限制。论者认为,金赛的研究最多只能代表某类特殊人士的行为,不像他所声称的适用于正常男士。其「观点从一开始,谬误与误导之处即甚多,因为取样程序出问题」。[51]
是项研究其中一个令人不安之处是,他的「研究员」(或部分受访者)称,有孩子才两个月大已涉及性行为。此说驱使Judith Reisman博士审阅其著作,后来成为金赛批评者之一。
难怪当金赛调查结果公布后,引起公众抗议。上述关于取样的种种问题皆完好记录在案,连金赛的编辑Lloyd Potter也承认有此情况。[52]很不幸,许多传媒人士对此一概不知,有人甚至说这个包括12,000名男士的样本代表了美国人口「横切面」。[52]
将金赛研究结果与其他同类研究比较,即足以全盘推翻其结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Laumann曾尝试重演此研究,发现金赛所得数据较后续研究都高,有时甚至高八倍之多。(Laumann的研究于1994年出版,金赛研究出版于1948年,即较Laumann早约40年。)
金赛与同性恋
金赛称有37%人口有过明显的同性恋经验;然而Laumann等发现仅4.9%人口有此经验。[53]金赛又指,同性恋者约占人口一成,此说至今广泛流传。[54]但其他研究皆指出,自称同性恋者仅占人口1%至2%。[55]
金赛其目的之一,是令公众寛容各种性行为-尤其鸡奸,所以也千方百计说服公众说,一般人也参与其中,这是很正常的。金赛理论影响深远,2003年美国高等法院就裁定(Lawrence vs. Texas 593 US 588),美国所有鸡奸法皆违宪;尽管医学文献都证明此等行为明显严重地有损健康。
近数十年来社会愈接受同性恋行为,金赛研究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他已计划写一本讲同性恋的书)。同性恋正常化,对社会影响深远。举例说,上一个世代,儿童性侵犯的受害人大都是女孩,现在男童受害个案却愈来愈多。此外,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数据,同性恋倾向而涉娈童者,较异性恋者多30倍,其差异甚明显。此议题造成另一影响,是分裂教会-圣公会的例子已广为人知,而循道会及很多其他宗派亦受影响。
传媒力挺他的工作
金赛发表研究结果时,传媒几乎一致赞好。[56]尽管后来有多项研究足以推翻金赛的主要理论,但自由派传媒仍视这些理论为真确的。[57]每当有证据充分的批评出现,传媒往往偏袒金赛,如《伦敦时报》一篇文章就写道:「金赛报告对美国社会影响之大,有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但仍有许多人不愿意相信」云云。[58]
金赛社会革命的影响
金赛研究,是引发所谓性革命的重要因素。有关若干社会变迁的统计数据,已显示此革命之影响。上世纪初,私生子女仅占美国人口1%,现已飙升至60%,部分族群人口(如非洲裔美国人)更高达70%。1920年美国离婚率低于17%,现约为50%。[59, 60]今天逾半美国人在单亲家庭长大。
单亲家庭引发所有主要的社会问题甚多,诸如少年罪犯、学校表现不佳、酗酒、青少年怀孕、滥药、反社会行为、滥交、贫穷、旷课、学生操行问题。由未婚母亲抚养的孩子,在贫穷环境长大的机率较父母双全的孩子大十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官方数字显示,在无父家庭长大的孩子在下列问题所占比率为:青少年自杀占63%;高中辍学占71%;进戒毒中心者占75%;强奸犯占80%;少年囚犯占85%;有行为问题者占85%;离家出走占90%。(见 Daniels的摘要[20])
上述问题延及下一代。数据显示,在父母双全之家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婚姻美满者较多,较少离婚,亦较少出现上述问题。[61]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大多数在贫穷环境生活者,都是单亲妈妈和子女。而众所周知,父亲对子女成长发展很重要。[20][62]如Gairdner[63]所言,家庭整全,是孩子成长最重要因素。「离婚与不婚母亲的子女,几乎在各方面表现都较逊」,甚至也及不上寡母的子女。[64]
以今日眼光看金赛
以今天眼光审视金赛生平,令人不禁质疑当时他的支持者之诚信。其原因之一,是近年的妇女运动、并耗费好几千万的娈童诉讼案,令人质疑当日金赛支持者的说法-将问题归咎于所谓的「清规观念」。今天不少妇女认为,昔日金赛所鼓励的行为其实是剥削妇女,诸如大学导师引诱学生性交等。[65]虽然他最初隐讳不说,但是后来公开鼓励相关行为,甚至得到印第安纳大学高层职员-包括校长-的支持。[66]换了是今天,若在美国、欧洲或澳洲某所大学竟有教授常引诱学生或下属性交,他很可能会给辞退。
鸣谢
感谢Jody Allen、Clifford Lillo与John Woodmorappe帮忙审阅本文初稿。
参考数据
- Flynn, D.J., Intellectual Morons: How Ideology Makes Smart People Fall for Stupid Ideas, Crown Forum, New York, p. 34, 2004.
- Tone, A., Historical Influences on Women’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Wingood, G.M. and DiClemente. R.J. (Eds.), Handbook of Women’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 pp. 7–20, 2002.
- Licht, H., Sexual Life in Ancient Greece, Abbey Library, London, 1971.
- Kiefer, O., Sexual Life in Ancient Rome, Abbey Library, London, 1971.
- Tone, ref. 2, p. 15.
- Bethell, T., Kinsey as pervert, The American Spectator 38(3):42–44, 2005.
- Flynn, ref. 1, p. 35.
- Jones, J.H., Alfred Kinsey: A Private Life, Norton, New York, pp. 82, 533, 1997.
- Jones, ref. 8, p. 610.
- Flynn, ref. 1, p. 38.
- Flynn, ref. 1, p. 37.
- Cashill, J., Hoodwinked: How Intellectual Hucksters have Hijacked American Culture, Nelson, Nashville, TN, p. 239, 2005.
- Christenson, C.V., Kinsey: A Biograph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IN, pp. 19–20, 30, 1971.
- Reisman, J., Kinsey: Crimes and Consequences, The Institute for Media Education, Arlington, VA, p. 6, 1998.
- Jones, ref. 8, p. 101.
- Jones, ref. 8, p. 87.
- Jones, ref. 8, p. 611.
- Cashill, ref. 12, p. 242.
- Cashill, ref. 12, p. 241.
- Daniels, C.R., Lost Fathers: The Politics of Fatherlessness in America,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p. 130, 1998.
- Kinsey, A.C.,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J.B. Lippincott, Philadelphia, PA, p. 196, 1926.
- Kinsey, ref. 21, p. 189.
- Kinsey, ref. 21, p. 192.
- Kinsey, ref. 21, p. 199.
- Kinsey, ref. 21, pp. 200–201.
- Kinsey, ref. 21, pp. 522–523.
- Kinsey, A.C., Methods in Biology, J.B. Lippincott, Chicago, IL, p. 224, 1937.
- Cashill, ref. 12, p. 243.
- Kinsey, ref. 27, p. 222.
- Kinsey, ref. 27, pp. 222–223.
- Kinsey, ref. 27, p. 224.
- Dugdale, R., The Jukes, Putnam, New York, 1910.
- Goddard, H., The Kallikak Family, MacMillan, New York, 1912.
- Davenport, C., Heredity in Relation to Eugenics, Henry Holt, New York, 1911.
- Castle, W.E., Genetics and Eugenic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30.
- Jones, ref. 8, pp. 190, 192, 340–349.
- Jones, ref. 8, p. 499.
- Jones, ref. 8, p. 500.
- Jones, ref. 8, p. 611.
- Flynn, ref. 1, p. 39.
- Bagemihl, B., Biological Exuberance: Animal Homosexuality and Natural Diversity,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1999.
- Mosher, W., Chandra, A. and Jones, J., Sexual Behavior and Selected Health Measures: Men and Women 15–44 Years of Age, United States, 2002, Advanced Data from Vital and Health Statistic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ashington, D.C., Number 362, 15 September 2005; p. 3.
- Laumann, E.O., Gagnon, J.H., Michael, R.T. and Michaels, M.,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 Sexual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pp. 44–46, 1994.
- Flynn, ref. 1, p. 40.
- Daniels, E.J., I Accuse Kinsey, Christ For The World Publishers, Orlando, FL, p. 24, 1954.
- Daniels, ref. 45, p. 39.
- Gathorne-Hardy, J., 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A Life of Alfred C. Kinse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IN, 1998.
- Kinsey, A.C.,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Saunders, Philadelphia, p. 258, 1948.
- Kinsey, ref. 48, p. 360.
- Kinsey, ref. 48, p. 559.
- Laumann, E.O. and Michael, R.T., Sex, Love and Health in America: Private Choices and Public Polic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p. 14, 2001.
- Cashill, ref. 12, p. 247.
- Laumann, E.O., Ellingson, S., Mahay, J., Paik, A. and Youm Y. (Eds.), The Sexual Organization of the C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p. 294, 2004.
- Laumann et al., ref. 53, p. 287.
- Laumann et al., ref. 53, p. 311.
- Flynn, ref. 1, p. 49.
- Hackett, D., Indiana University shuns Kinsey biographer, The Journal Gazette, p. 2C, 11 March 2003.
- Anonymous, Alfred Kinsey: the swinging detective—he opened their eyes to sex, London Sunday Times, 7 April 2005.
- Phillips, R., Putting Asunder: A History of Divorce in Western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New York, 1988.
- White, K., Sexual Liberation or Sexual License? The American Revolt against Victorianism, Ivan Dee, Chicago, IL, 2000.
- Whitehead, B.D., The Divorce Culture, Alfred A. Knopf, New York, 1997.
- Sommers, C.H., The War against Boys,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2000.
- Gairdner, W., The War against the Family, Stoddart Publishing Co., Toronto, Canada, 1992.
- Daniels, ref. 20, p. 34.
- Browder, S.E. Kinsey’s secret: the phony science of the sexual revolution, Crisis 22(5):12–17, 2004.
- Jones, ref. 8, p. 348.
- Kinsey, A., The gall wasp genus Cynips: A study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Indiana University Studies, Vol. 16, Study 84–86, pp. 1–577, 1930, p.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