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第十二章家庭

眼看着所爱的人被他们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渐渐地将自己摧毁,看着他们被这些隐伏的习惯吞噬,从吸毒、酗酒到参与或沉浸于危险性交,这实在是莫大的悲痛。家长无助地看着自己的心肝宝贝深陷各样危险和伤害却无力自拔,心如刀割。

最好的相处关系是你爱别人的程度,大于你需要别人的程度。[1]

                                                                                                         达赖喇嘛 

「爱,说到底,就是优先考虑对方的需要。」

                                                                                 电影「罗马情缘」中的香肠王Al 

爱是往往是为他人做一些自己本不喜欢的事情。男同性恋者渴望和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他们需要性亲密,但是不愿为异性提供平衡,也不愿承担父亲抚养家庭的责任。他们缺乏实际的爱。爱需要耐心、洞察、勤勉,最为重要的是,爱需要可行性。

        同性恋无法让家族得到传承和延续。由男同性恋者抚养的孩子,缺乏家庭中的母亲形象。这样的孩子也缺乏母亲一方的亲戚关系,如表亲、舅舅、阿姨、外公、外婆等,有可能连父亲一方的亲戚也没有。两个男性有可能是很好的伙伴关系,在工作上表现突出,但是他们永远无法仿造抚养健康儿童所必须的重要角色-女性/母亲。领养儿童的男同性恋者一般假设,成人关系中的女性角色是可有可无的。

        可悲的是,自由主义的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往往想要尝试让能长期维持关系的同性恋者领养儿童。但是,就是抚养儿童的单身母亲往往本能地意识到,她缺乏可靠的男性的保护和伴侣,孩子也缺乏父亲的榜样。

        健康的家庭关系能让孩子获益匪浅。亲戚能帮助一个男孩明白自己在家庭、群体和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女性会拿他和其他亲戚的相貌和体格作比较。男性则会将他带入男子汉的美好世界,让他最终成为一位有男性气概的成年。一位前同性恋者乔·达拉斯(Joe Dallas)写道:

我们谨记于心的不止是父母的言谈,我们还会从他们的反应中认识自己。这些都是亲子之间交流的「信息」,虽然不是言语,却是清晰的交流。这些交流可能是一个眼神、一次抚摸、说话的语调,甚至是父母陪我们的时间。这些都会向我们发出信息-不止是关于父母的信息,而且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信息。如果父母用情感和关注向孩子发出肯定他的信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安全的,是重要的,因为父母这样认为。同样,如果父母向孩子发出的是负面的、伤害的信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被接受,没人要。记住,一个孩子在这些方面不太信任自己的认知,更信任父母的判断。孩子会这样想:「如果爸爸妈妈不喜欢我,那么问题就在于我,而不在他们,他们最明白,他们说的都是事实。」[2]

心理医生约瑟·尼可拉斯(Joseph Nicolosi)提到父母一般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卷入同性恋关系,而且,进行同性恋的决定影响整个家庭。抱儿孙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孩子感染疾病的危险更大,无论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如何,孩子的生活都会更加困难。

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保健专家都认为,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别身份,或性倾向。但正如尼可拉斯医生所说,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

很多人的言论似乎都是在假设同性恋不会对个人、我们的文化或整个人类产生任何深刻的影响。他们的言论似乎假设我们的生理结构和我们的命运毫无关系。他们暗示道,我们帮助孩子在与生俱来的性别中成长、成熟,不过是依附一种已经过时的性别模式。

 但是人类被设计成两种性别,男性和女性,不存在第三种性别。不仅如此,人类文明告诉我们,一个自然(由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的)的家庭,即使问题百出,也是养育后代的最良环境。难道数千年以来,人类一直错了?[3]

没有哪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不带任何历史关系的。除了两个自导、自足、自顾的成人的精子与卵子一意孤行的结合之外,还有更多的支持关系。一个富有活力、充满爱意的家庭是孩子的财富,他会从与父母双方亲戚们的活泼关系中获益,也会从双方亲属那里听到丰富的人生故事。

和父母的一次谈话

你是一位母亲,刚和丈夫逛街买鞋。你很享受这段时光。回家时,心情大好。但一进家门,你就感觉到有问题。你唯一的儿子,一个十来岁的詹姆斯,和你们打完招呼后就请你们俩去他房间。以前从未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的紧张情绪开始攀升。你们离开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出了什么问题?

        儿子请你们在他床上坐下。他站着对你们讲话。作了家长之后,从来没有处在这种位置上。他感谢你们为他所做的一切,全家度假、野炊、露营、在生病时对他的照顾等。他还感谢你们给他买吉他,让他参加游泳训练,还为他提供的许多其他机会,给他买衣服、电动玩具和小机器,让他享受电影、美餐和特别的照顾。

        接着,詹姆斯坦白了自己受其他男性的性吸引。你以为自己听错了。你问自己,这是什么引起的?你又想,我们哪里做错了?时间凝固了。詹姆斯继续解释道,他一定是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因为他一直都有这方面的感觉。你和丈夫以为他和男性朋友的友谊不过就是男孩子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想到其间会有性的成分。詹姆斯说,不需要担心,也不会有为他带孩子的麻烦。他还说,他有一些同性恋朋友,以后还会有更多。

        詹姆斯知道你们心里总是为他着想,也尊重他的隐私,他也很珍惜这点。所以他打算带一些朋友回家。他提到,希望你们继续尊重他的隐私,不侵犯他的房间,这样他就不需要为了性关系而去找其他地方。你一脸忧虑地看着丈夫,不知该说什么。詹姆斯向你们保证,他会按照学校里学的,进行安全的性行为,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他知道自己会幸福,不久,你们也会为他感到幸福,如以往一样。詹姆斯又一次感谢你们,说你们是很棒的父母,又感谢你们尊重他的感情和计划。

        你们俩都诧异地不知所措。你不知道所谓的「安全的性行为」究竟有多安全。你丈夫不知道这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与此同时,你们都很担心这会如何影响詹姆斯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他很开放地告诉了你们他的意图,但是你们还是不清楚同性恋关系究竟是什么,不知道这会将他引向哪里。你们意识到,生活不会再回到从前。

        十来岁的男孩让父母坐下,和他们谈「性」,宣布他的同性倾向,这种情况很少见。大多数的人都是悄悄地进入同性恋关系,突然有一天,才露出了一点点他们行为的痕迹。年轻人还会省略任何可疑、有潜在危害或在道德上存在争议的因素。

        在一个原本一同活动,交流自由,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中,如果男孩瞒着父母,参与这种秘密活动,那么家庭的期待和信任就被彻底背叛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无法一边对家人敞开心扉,一边将自己主要的情感和活动隐藏起来。其实,一个两极化、典型两面性的同性吸引者,必须分身于两个世界中,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只有自我满足、冒险和阴谋,否定父母传授的智慧的世界。

        第一个是自然的世界,包括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朋友、同学、老师和其他有权柄的长者,这些都能鼓励、安慰他。但是在往后生活中,和其他男性的射精经历一般是私密的,这种活动依赖的是遮遮掩掩的友谊和不知名的伙伴,随随便便的关系和没有长者监督的放任。这套不一样的规则没有那么多的指导,要自给自足,追求享乐、冒险、兴奋、挑战、风险和胆大鲁莽。夹在家庭价值观和自我之间,难怪许多同性恋者难以两面都照顾周到。只有思维敏捷、行事谨慎的人才能良好地同时维持这两个世界。而有些人就会陷入自杀的倾向,或是患上精神病或与社会隔绝。

        一个男性像是精神分裂一样要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中分身,他必须权衡同性恋活动中显见的危害以及家人对他的担心。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很难将这两个世界划清界限,让它们互不干扰。一场激烈的竞争展开了。这个非现实世界把和其他同性共度高潮看为最首要的财富,这就像是一只蜘蛛挑战飞虫无视甚至是拆毁传统价值观的丝网。同性恋者备受折磨的控制欲,要求他们将两个世界分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者都可以将自己的私生活掩藏得严严实实。

        虽然父母不能解决养育孩子时遇到的所有问题,但是敞开的心扉,以及愿意满足孩子需求的心志是他们极大的助手。家庭中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更可能打开通往同性恋的洞口。如果一个男孩已经朝这个同性吸引的方向发展,想让他再回头,重拾他的性别认同就会变得更为困难。他几乎肯定会进一步发展同性恋关系,除非经历了严重的虐待,或发现同性恋不适合他,才会开始寻求帮助他脱离的管道。

        毋庸置疑,一个健康的家庭,让孩子能安全地发展自己性别和身份的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父母敏锐的引领,青少年往往难以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这对于他们就像是一种残疾。

        丹麦是第一个让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琳达·埃姆斯·尼可拉斯(Linda Ames Nicolosi)对两百多万名丹麦人做了童年成长模式调查,发现家庭经历对一个男孩日后的性倾向有很大的影响。[4]



http://www.goodreads.com/quotes/show/20699.

Joe Dallas, Desires in Conflict (Eugene, Oregon: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1991), p. 101.

Joseph Nicolosi, A Parent’s Guide to Preventing Homosexuality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p. 12.

Morten Frisch and Anders Hviid, “Childhood Family Correlates of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Marriage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of Two Million Danes,” http://www.lifesitenews.com/news/archive/ldn/2006/nov/06112905, November 29,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