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 0 / 5

减星减星减星减星减星
 

第14章敏感性格及其后效应

book14

一个男孩如果长期身处逆境,缺乏他人的认可和接纳,那么会对其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如果男孩生性敏感,这会令他轻视自己。他的性别认同会减弱,同时被其他男性吸引。男孩对其他男性的批评和意见相对敏感,可能会开始贬损自己的性别认同,并缺乏男子气概。生性柔弱的男孩不容易融入男人的世界。这些多重因素会令男孩对男性气概望尘莫及。

并非所有男孩都能自信满满地成长,对男性世界有着归属感。鲍勃·戴维斯(Bob Davis)曾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写道:「我永远不能忘记14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读了一本青少年读物《生命的事实》。在其中某一章的结尾部分描述了一些同性恋症状。其中每一条对我都适用,这令我万分恐惧。」成年后,他回忆了自己曾经偷听了一个女性的谈话:

我们教会的一群人周末登山旅行,其他人正在准备早餐的时候,我躺在床上。

「鲍勃是不是开车很猛?」有人问了我们单身小组的一位常常和我在一起的女性。我屏住呼吸,等待着她的回答。

「开车很猛?鲍勃吗?」我听见她笑了出来。「他做什么都不行!」她的评价像一根灼烧的针深深地刺痛了我。她的话对我的打击太大,我好久都无法面对。我感觉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和男人搭不上边。但是这真的是我问题?还是我朋友对「男人」有了错误的期待?1

男孩一般会由其父亲注入男子气概,逐渐成为成熟的男人。一位父亲可以将自己的儿子塑造成型,也可以用言辞将儿子击垮,让他觉得自己体无完肤。一位朋友向我描述了他那位爱批评的父亲:我朋友完成了第一本书的时候,本来期待得到些许肯定。不想他这位热衷读书的父亲,却将他的书扔在一边,说,或许有一天会有时间读一读。得不到父亲的肯定,我的朋友深感挫败。儿子一般都很难平衡地面对父亲的粗暴行径。

「看法是事实。」为父的多数不愿意挫伤自己的儿子。事到这个地步,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不如人,认为自己先天不及他人,还是因为父亲认为他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父亲对他敌对,还是某些其它简单的解释,都不重要了。这个「不如人」的观念已经传达给儿子-无论是否有意的-而且也造成相应的伤害,这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强调这对孩子的损害都不为过。

这孩子对此的认知变成事实。无论父亲初衷如何,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才是起决定作用。不少儿子都认为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承受的事实。

无可否认,许许多多经历过父亲拒绝的儿子从来没有同性恋的念头。如果每一个儿子都会因被父亲拒绝而受到男性的吸引,那陷入同性恋不能自拔的群体就更庞大了。父亲拒绝时男孩想必非常敏感,或非常需要父亲的肯定,或两者皆有。无论怎样,因被父亲拒绝而导致的情感上的痛苦和伤害,加上愤怒、迷失及对自我的贬低,都有可能让一位男性走入同性恋。

每个家庭中,孩子们要么领受父母为自己指定的角色,要么选择自认为合适的角色。性格和气质有所不同。一位作者,盖尔·撒尔兹(Gail Salz)说:「我们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特质,同时也受到占据我们身心的经历的影响。我们会用很多认知解释为何自己的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难怪我们会凭借自己所感到的生活中的缺失而去寻找适应这个世界的生活方式。」2走出同性恋的男性曾回顾自己的经历。陷入同性恋的男性不容易解脱,但是如果愿意重识自己生命的经历,他们可以挣脱同性恋的束缚。

同性恋情结的主要诱因源于男孩-尤其是生性敏感的男孩-对周边环境的感受和响应。有些孩子认为自己被抛弃,感到孤独无助。例如,任何幼儿园中都会有几个孩子会感到这种不合群的孤独。我们来看一个孩子被抛弃的案例。中午在幼儿园里,一个三岁小女孩苏琪紧拉着我的手,静静地等着爸妈来接她。其他的同学都闹哄哄地冲出教室,一放学就被爸妈接回家了,但是小苏琪只能继续等待。显然,又没有人想要她了。在这种被抛弃的困境中她无能为力。

苏琪睁着大大的棕色的眼睛,看着我,想知道自己哪儿又做错了。而此时轮到我交班,我也得走了。我松开了她的手,只让她感到更加孤独。孩子自然会因为父母没有按时接他们回家而难过。被抛弃的感觉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无论男女都一样。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和父亲关系不良也会产生相同的影响。同样,这会阻碍父亲进入父子的共同生活。

男孩未能和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建立饱和关系而导致的焦虑,会令他不懈地想要和任意其他男性共寻性高潮。他试图用性欢愉填补与父亲情感的缺失。如果一个男孩和父亲拥有健康饱和的关系,他就不需要另寻其他男性的慰籍。但无论如何,从其他男性身上得到的性欢愉都无法代替父子之间的完整积极健康的关系。

人不是一座孤岛。男性都需要其他男性的认同和互动。运动员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关系的意义。队友间的团结是体育活动的重要部分,这种关系能将队员凝合成一股创造性力量,人们称之为团队精神、兄弟情谊远远大于男性个人或是夫妻俩的力量。有效的教练会充分培养队员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正在形成健康男性气概的男性会以这种方式成长。同样,坚固饱和的父子关系也会避免男同性恋倾向的发展。

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或是未能满足儿子的需求,会令儿子在未来的感情经历上备受曲折,虽然这有可能完全不是父亲的初衷。儿子未能得到所期望的关怀,就会因此深受其害,这不仅会令他看不起自己,同时也会损害他的性别认同感,减小他生育后代的可能性。

父亲很可能不愿意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男孩如果感到自己不受欢迎,一定会对此有反应,也许会导致他厌弃生养后代,拒绝生儿育女。父亲的行为会让儿子越来越觉得自己在父亲眼中一文不值,并将一些男孩逐出男性的世界。有些男孩必须在父亲的扶持和鼓励下才能成为成熟的男性,才能在未来承担起父亲的责任。

未能在心目中树立自我价值的男孩颇为可怜。他总觉得自己被遗落在后,力图通过行为博得别人的关注。但是在同性间的性欢愉中寻找认同,这是他自身对爱缺失的认识所致。杰尔德·阿德维格医生(Dr. Gerard van den Aardweg)发现,认为自己缺乏爱的男性渴望用更多的爱来满足自己。他们想要弥补自己缺失的爱。这些年轻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爱,他们就会得到满足,就会幸福。但是有些男性却深深地陷在自怜中,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无法接受自己值得被爱,也没有能力付出自我牺牲的爱。

儿时若能得到认可、赞同和教导,孩子一般都能克服自怜。男孩会逐渐建立起自我价值和认同。同样,通过融入社会而克服自怜的男孩,也能通过融入社会克服自我贬损、绝望、疾病、暴力、甚至自杀。杰尔德·阿德维格医生指出:

一旦人陷入了自怜的困境,他对爱的追求就不可能是客观有效的弥补,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我幻想:「我肯定得不到我想要的那份爱!」这种渴望无法得到满足。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曾说,「我四处寻找爱,但是找到的只有爱人。」一位自杀的女同性恋的母亲回忆说,「海伦一生都在寻找爱。」但她从未能找到,因为她没有女性的爱而深陷自怜,她在这种幼稚的自怜中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悲哀」3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莫贝里(Elizabeth Moberly)肯定了杰尔德·阿德维格医生的观点。她认为,同性恋是每个男孩都会经历的一段过程,大多数男孩不过没有留意而已。莫贝里说,一个一直渴望与父亲建立关系的男孩,往往会为了求得父子关系中的情感而产生同性恋4。但是想从同性恋关系中得到满足的人肯定会失望,因为他的渴望刚好是自己无法得到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否定了自己也能培养男子气概的可能性。这会在往后多少个生活在酒吧、桑拿和公共厕所里面,蹉跎同性恋的岁月。而对于有些人来说,体验兴奋的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之后,一切又回到原点,毫无改变。

国际上最大的从事同性恋者恢复工作的组织,国际走出埃及,每年都会开一次以脱离同性恋为主体的年会。2008年的自由年会上,数百位代表了解到典型的男同性恋者在情感方面的欠缺。其中一位讲员说,他常常在已入不惑之年的男性身上看到十四岁青少年的身影,因为他们的情感并未成熟。很多听众都同意他的观察,他们多也经历过这个阶段。这些未能得到满足的男性身上带有各样的幼稚要求、耍脾气的习惯,一厢情愿的想法。

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一个人就有成熟的见解、智慧和责任心。杰尔德·阿德维格医生强调,有些男男性接触者依然摆脱不了儿童的心智。他指出,成熟的男女能够欣然接受自己性别的特征。但是陷入同性恋的人既不愿意脱离幻想、开始成长,也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成熟男性。

杰尔德·阿德维格医生也观察到,他们会在不同地方和情况下进行孩子和大人的角色转换。从同性恋关系中寻找护庇的人所表现出的想法、感觉、行为都像是一个典型感觉自卑的青少年。这样的男性,进入成年阶段依然保留了儿时的性情,似乎一直停滞于少年阶段。

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一份对3000位愿合作的男男性接触者的调查证实了同性恋中的确存在情商低下、行为普遍不成熟的现象。这份研究进一步确认了,这些个体间普遍存在情感发育不良,对生活的认识不成熟的共同特质。研究人员发现,将很多这些成年人当作青少年对待,他们就响应得最好。这些男男性接触者虽然都是成年人,却很苛求,他们与现实脱节,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似乎从未长大。

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经历都会觉得与社会格格不入,这并不是同性恋者才会面对这些问题。「要作一个与别不同的人实在不容易。」《惊人杂谈》节目主持人霍华德·斯特恩(Howard Stern)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接受电视六十分钟采访时说5。斯特恩觉得自己青少年时就被小区里其他的美国白人排斥。

那些离开同性恋关系的人,帮助我们明白他们为何选择放弃他们的同性恋关系和行为。杰夫·戴维斯(Jeff Davis)说,神在他生命中所做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写道:

许多年前,我是一个害羞的小男孩。我在学校走廊里走着,如果看见有人朝我走来,我就会为了避开与那人一起,立即走开,改变路线,绕一大圈。我会低头,以致我不需与他们对视。我厌恶自己,觉得自己很丑陋,不是人。6

至于我,走路的时候为了避开比我强大的男性而故意折到马路对面。当然我会装作自己本来就打算走到对面。

后来选择同性恋的男性,儿时普遍都有过担心自己的不够男性的经历,同样,所有同性恋都很害怕自己会变老,害怕失去他们所选择的性别身份。年纪大的男同性恋者要远比年轻的男同性恋者逊色,吸引力不如他们,提供或享受性高潮的能力也不及他们。毕竟有哪个年轻的男生愿意与一个满脸皱纹的秃头老头-如他们的祖父-同床呢?

麦克维特(McWhirter)和马蒂森(Mattison)调查了156对男同性恋,报告指出像他们这样生活在一起的伴侣还有很多7。男同性伴侣关系的持续时间要远远低于异性伴侣,异性伴侣关系中有一个重要的纽带是同性伴侣所没有的-携带二人基因的孩子。虽然美国很多的男同性恋都一对一对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大部分的同性恋者过着独居的生活。

男同性恋者生活在夜间。年轻人的轻率莽撞、将他人引入性关系的激情兴奋、花天酒地的宴乐生活、同性恋酒吧和桑拿的沉迷等都会助长各种各样的性活动。这些场景往往让人无法在性行为和伴侣上专一。而后果肯定会对希望和另一位男性持守一段关系-却是难以捉摸的关系-的男男性接触者的感情造成创伤。

加拿大的一份报告调查了13万男男性接触者8,发现有50%的男男同性恋会去咨询医学专家,他们咨询心理医生的可能性是咨询病理医生的三倍。研究还发现这个群体还面临许多并非社会偏见带来的问题,如慢性病、情感波动、焦虑等。无论是在传统的社会还是在早已接受同性恋的社会,这些问题都同样突出,它们已经成为了同性恋的特征。除了心理问题之外,不少男性都认为自己性别错位。

变性

变性是指想成为另一种与之不同的性别。这要比同性恋更突出地鼓励性别特征的变化。若男性认为自己生错了性别,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摄取荷尔蒙而改变自己的性别(其实,决定性别的毕竟是染色体)。身体性别和染色体性别不一致的人非常罕见。但这种情况并不像同性恋认为的那样清楚界定。

虽然男孩的性格、体格、经历等各不相同,很少有男孩一心都想当女孩而一点不想作个男孩。多数人或多或少能决定自己的生殖器取舍。阉割却是一个永远摆脱男性气概的途径。

阉割-彻底失去性征

2008年泰国将阉割年限提升到了18岁,这引来了许多医生和顾客的愤怒。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得到了同性恋维权运动人士的赞同,他们鼓励年轻人和他们的监护人对变性的问题考虑周详。

派伯·马文(Paiboon Marvin)少年时就开始化妆、穿裙子。现在已经16岁的他想要做变性手术进一步女性化。这条规定出台前,这都不成问题,在此之前,泰国任何年龄段的男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花5000泰铢(150美元)做变性手术,不会问任何问题。现在,由于同性恋活动者提出,怕青少年盲目追风变性,事后后悔,要求需要给他们更多考虑的时间,政府就出台了新规定,派伯就只能再等上两年了。身着绿色蝴蝶结上衣、短裤,刷了睫毛膏、涂了粉色口红的派伯说:「我不认为现在去做手术年龄太小。我的想法不会改变的,我从儿时开始就已经认识到我不是男孩了。」在这个佛教盛行却具有全球最大的变性群体的国家中,支持这商学院学生变性行为的医生们每年都会做一千多例此类手术。他们说有少数人面临性别特征混乱问题,变性手术是一种必要治疗9

阉割手术看上去更像是对固执青少年面对生活采取不满和毫无必要的过激行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中,改变自己的思想要比通过手术改变身体结构来得容易。以这种无法逆转的变性行为响应环境和情感问题的做法非常值得质疑。有为父之心的男性不会干脆地告诉一个男孩:「放弃你的生殖器吧,你以后用不着这些的。」这篇文章中,一个已经变性的人随后清醒地认识到了这问题。

小奴(化名)在19岁变性之后非常抑郁,认为变性是错的。小奴说自己当时并未准备好接受这个手术,也并没有准备好这个意味着什么。他/她现在想要回自己的生殖器,奴说:「关于变性和阉割的行为,应该有一定的限制。」10

然而,派伯·马文还是通过互联网找到了一位手术医生,他大声名:「钱是我的,身体也是我的,这个和其他人无关。」他会不会在他执意要求的手术之后过上令他满意的生活,我们无从知晓。

即便他们在外观上拥有女性特征,人们不一定会接受通过手术变性的男性。2004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津医院的主任心理医生保罗·麦克休(Dr. Paul Mchugh)写了一篇关于「手术性别」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手术不会让一个存着的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男性(在这之前他们还是男性)在手术前告诉我,他们的身体和性特征互不相同。在变性手术之后,我又见到他们,他们告诉我,促使他们女性化的手术与荷尔蒙治疗也令他们幸福、满足。但是见到他们本人并不能让我相信他们的言辞。这些手术后的对象在我看来更像是女性的讽刺画,他们踩着高跟鞋,上了浓妆,穿着虚华的衣服,他们说自己终于可以更为自然地表达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平和、居家、温柔,但是他们庞大的手,突兀的喉结以及脸部粗犷的轮廓都无法消除,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日益明显。受我委托去见他们的女心理医生一眼就看穿了他们通过夸张手段力图遮掩的真实性别,其中一位说:「妹子识妹子,但他是男人。」11

在做手术之前,他们可能无法说服任何人,做这手术的必要性。他们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对性灌注。在即将失去生殖器或失去有射精性高潮的男性群体中,大部分在思维上都有一些混乱。其中许多人对孩子和养育儿童都没有兴趣,他们对自己与女性关系的认识,不是男女关系,而是女女同性恋关系。

麦克修医生提到,这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这些变性的男性,在工作、关系和情感上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处理。他们没有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效果,通过自己的外在手术成为更好的人。麦克修医生还说,心理医生应该引导人们不用变性手术来解决问题。

1 Bob Davies and Lori Rentzel, Coming Out of Homosexuality (Downers 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93), p. 100 

2 Gail Saltz, Becoming Real: Defeating the Stories We Tell Ourselves That Hold Us Back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4), p. 61-2

3 Gerard van den Aardweg, The Battle for Normality (San Francisco: Ignatius Press, 1997), p. 52

4 Elizabeth Moberly, Homosexuality: A New Christian Ethic (Cambridge, ngland: James Clarke & Co., 1983), p. 2

5 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5/12/01/60minutes/main1090737_page2.shtml

6 Davies and Rentzel, Coming Out, p.180

7 David McWhirter and Andrew Mattison, The Male Couple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4), p. ix

8 Statistics Canada, “Study Finds Homosexual Men Much More Likely to Consult Mental-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March19, 2008, http://www.lifesitenews.com/ldn/2008/mar/08032008.html

9 “Thailand’s Teen Castration Ban Splits Doctors, Gay Campaigner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ugust 10, 2008

10 同上。

11 http://oldarchive.godspy.com/issues/Surgical-Sex-Sex-Change-operationsby-Paul-McHugh.cfm.html, November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