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社会的响应
同性恋并不是男孩成长中无可避免的经历。伊利诺斯家庭机构(Illinois Family Institute)反驳了「生来同性恋」的概念:
有人争辩说同性恋只由基因导致,是自然、正常、健康的。伊利诺斯家庭机构则认为,同性恋既非不可避免,亦非不能改变,而且无论是在社会、病理还是道德层面,同性恋都是不健康的。鉴于此,政府不应该将同性恋合法化,而应该强化家庭单元-这是优良社会之本。「1」
许多同性恋中的男孩都被限制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过往的不良待遇中,他们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为自己无法摆脱同性恋行为。虽然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离开同性恋,他们还是沉迷于其中。一般情况下,他们生活总有某些方面受到了同性恋的限制。让孩子逆性生活,走入同性恋,不会令任何一方受益,而且对我们未来的损害更是难以估量。伊利诺斯家庭机构继续说:
因为同性恋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社会的意见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单靠社会的反对是无法避免或治愈同性恋的。但是社会的反对-承认同性恋的危害和毁灭性-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
著名的橄榄球员雷吉·怀特(Reggie White)说过:「我常遇到人问我,『你会不会同意同性恋者做你的朋友?』我会,这是因为我知道这个人有很多问题,如果我能在这些问题上帮助他,我愿意。」「3」
精子只有一个终极作用
女性主义者、老年人和少数的单身成年人可能会宣称,他/她们不需要精子,但是显然他/她们的出世就离不开精子。那一枚精子,其质量和角色,已经成了他/她们的一部分。
人们一般不会为父亲赋予他们生命的这一贡献而发怨言。其实,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将精子用于创造生命。很少有人否定人类的延续需要已婚夫妻生儿育女。超越了这个范围,在男性间的活动中分泌精液只会给参与的人造成伤害,并损害社会。
性革命令青少年和成年人从事更加危险的性活动。性革命从来不会抑制性活动,不会降低疾病的扩散,也从来不会加固两性关系,也不会倡导人们为了未来的幸福而暂时抑制自己的欲望。性革命也没有引导人们进入彼此承诺、互相满足的、在婚姻中更加稳固的夫妻生活。性革命唯一的一项明显的关注在于提升对性疾病的警惕。而这个运动很大程度上都在推动性活动的为所欲为。如果朋友每天都有好几次手淫,只要不干涉他人,这算是可以接受的。同样,常常看色情读物或发展婚外情都视为完全合理。
公众对同性恋的意见不尽相同,就连亲身经历过同性恋的、有亲密的同性恋朋友的甚至辅导过同性恋者的人,对同性恋的看法都很不一致。如果公众不能清晰地认识同性恋,只怕会有更多的男孩误入这种强调享乐纵欲的迷途。很多人都期望得到没有责任负担的自由,不愿衷心为社会利益而生活。
除了艾滋病以外,人们对男男性接触者之间传播的其它感染病的关注微乎其微。由于医生要为病人守密,因此公众很少知道感染了疾病的群体究竟有多少。似乎性病已经成为从事同性恋活动的人愿意接受的代价。倡导减少或限制性活动的提议被视为是对人类「自由和自我表达」的压抑。无论他们如何夸大同性恋中的和平、爱和满足,同性恋中普遍的不幸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参与同性恋活动的男性绝少会减少性接触。若有人提出有些同性恋男性进行了过分频繁的性活动,已经产生性成瘾,要么被视为价值判断,要么被视为抽象概念或不会有之事。尾随性革命的是社会政策的改变,以人所欲为至上。享乐主义的观点就是: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后果无所谓。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当一个小男孩被成年男性强奸,当税款被用于支付男同性恋关系的离婚费用,或是当一名男同性恋者献血而让别人感染上他所携带的病毒,此时就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波及自身的影响了。公众趣味和时尚标准变化无常,令人们很难追崇对大家「最佳」的东西。把所有同性恋行为推广为合理的、值得肯定的活动,将同性婚姻发展为另一种可以选择的家庭关系,社会的健康就受到损害。每一个人都配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推崇所有的同性性行为不会给任何一个人带来益处。
同性恋推广者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纵容。公众会吸收任何同性恋推广者发布的宣传材料,他们似乎以为同性恋者会毫无保留地将一切公之于众。大多数公众并没有认识到同性恋中的危害,因此同性恋活动也就更容易推广-或掩藏。
同居一直是进入婚姻的缓冲管道,而离婚也已经成了摆脱婚约的常见手段,堕胎也被日益认可。现在很多国家都接纳同性恋,因为看不到它的问题,也看不到它会如何影响该国培养性情阳刚的后代。这些不利的潮流都将危害人们对儿童的合理养育。
「同性恋」这个词的定义已经改变。「同性恋」原来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而非一个人的身份。语言上的转变-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同性恋带来的影响是极度灰暗的,意思是他永远被禁锢在同性恋的身份中。如果因为一个人的同性行为而将他定义为同性恋,这过分狭隘了。而且,人们离开同性恋活动,选择危害更少、意义更大的活动的例子有很多。性取向能够改变,这样的改变已经发生过。单单以性取向来定义一个人似乎太狭隘了。一个人的其它方面,他的价值观、爱好、职业、家庭史、朋友、理想和愿望都比性生活更能成为对他的定义。
同时,「同性恋」还是形容词,形容一种活动:男性和其他男性共享性高潮的活动。对这个活动的选择更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情况-为了性高潮而选择其他男性。
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看到,男性可以摆脱同性恋活动。一封致香港《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编辑的信函中说道,已经有数万人离开了同性恋,并指出数据源自美国的国际走出埃及组织。但是就在下一星期,两位固执的致信人又说:「同性恋是与生俱来的」,就如生来是黑人,或生来是中国人一样无法改变。报纸不仅刊登了两封观点谬误的信件,而且还没有对其做出纠正。信中傲慢地讲述了他们空泛的观点和立场,毫无论据证明,而这往往就是人们思辨的现状。
一位美国大学的女孩说:「一个东西是事实不意味着我就必须相信它。」这揭示了人们思想的混乱。真实的就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或经证明的事实-知道这是正确的。而如今,人们会因为一种认为真理不重要的感觉而对真理起争议。我们常常看见年轻人受大众影响,被同龄压力左右的现象。同性恋宣传人肯定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同性恋。无论性别取向是什么,受性控制的成年人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而且也危害了自己。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不愿意考虑社会的长远发展。一个社会如果只为某一个群体争取新的权益或自由,就必定践踏其他人的权益、自由、机遇和公平。
- Mary E. Williams, ed., Homosexuality: Opposing Viewpoints (San Diego: Greenhaven Press, 1999), p. 37.
- Ibid, p.39.
- http://www.brainyquote.com/quotes/quotes/r/reggiewhit18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