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maso.com/en-english/3-right/3-1-presentation.htm#Myth2
迷思二:你们不能改变孩子将来的性倾向
以下我会谈到,你们若期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采取异性恋生活方式,即应在他童年期时如何做准备,又何事应避免。然而,你们若期望他选取同性恋生活方式(如:你们是有领养孩子的同性伴侣),只要将前述宜忌反过来做即可。
「难以接受」的真相
后面(〈迷思三〉)我们会谈到,同性恋倾向其实并非出生时由基因确定的,不过有些人在幼年期已开始发展此倾向;若有成人介入,可适时阻止。事实上,令孩子出现性别错乱问题之因,往往是父母疏忽照顾;这类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发展出同性恋倾向。然而真相往往令人难以接受,理由很明显,因为这意味着,儿女若是同性恋者,为人父母者要负部分责任(或忽略)。所以大众总比较容易接受主流传媒谬说,以为同性恋倾向是天生的,无法在早年阻止。此谬说经已流行,加上同运分子和支持者大肆宣扬,令许多出现「准同性恋倾向」、有性别错谬出问题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成为同性恋者;其实这可以一早借着正确的信息避免、纠正的,可谓社会大不幸!
很多时,儿子出现性别错乱问题时,父母-尤其父亲-都没意识到应该帮助他发展男性特质;父亲可能忙着讨生活,没时间与儿子发展情感结连;而这全在乎儿子的观感。有时候可能父亲深爱儿子,可是儿子感受不到与父亲、或任何男性长辈的亲密关系。
一 相关广泛研究结果遭同运分子压制
先谈谈瑞典今日所谓的「政治正确」,还有所谓的「恐同」(任何「不支持、不利同性恋倾向」的观点)。尽管今天带贬意,其含义倒准确-「恐同」与「挺同」(任何「支持、有利同性恋倾向」的观点)相反。今天,挺同的瑞典人较恐同者多,与一世代以前情况恰好相反。
这全赖像瑞典性平权国联(RFSL)、并瑞典电视台(SVT)等机构过去30多年来大肆宣传。读者若非瑞典人可能不知,瑞典电视台可谓垄断了全国电视广播,是性平权国联等同志组织的宣传和洗脑的喉舌,难怪获同运分子颁发「彩虹奬」,作为他们的最佳宣传者。此乃每年在瑞典斯得哥尔摩举例「同志周」上颁发奬项。斯得哥尔摩为瑞典首都,是同志胜地,吸引全欧洲挺同人士前来朝圣。
今天同运分子在社会影响力极之大,势力达各阶层;他们深知道,要发挥政治影响力,必须人多才能势众。不少父母、亲友一旦知道一位亲人是同性恋者,就会支持性平权国联;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知道,此乃家门不幸。因此,你们若为人父母或祖父母,期望孩子将来发展出异性恋倾向,要留心听了。
以下内容很多引述自美国作者的《预防同性恋父母指南》(A Parent’s Guide to Preventing Homosexuality)(参考数据三(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已蒙允准征引),作者Joseph Nicolosi是心理学博士。值得留意的是,此书论点乃基于心理研究,而非宗教观念。因其论点,博士已成美国心理学联会很多领导和成员的公敌。早于1973年,美国心理学联会姊妹机构-美国精神病学联会-议决,将同性恋剔出精神病表列(《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当时倡议者人数不多,却因少数同性恋者及支持者大声疾呼,竟成功改变业界面貌(参考数据一(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页32-35)。从那时起,同性恋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及挺同人士逐渐在组织内控制相关研究、报告、研讨会等。博士曾举一例说明政策转变(参考资料三(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页171-172):
『政治正确观点不断蚕蚀我们各大精神健康组织。1999年美国精神病学联会年度会议原计划举行一场讨论,探讨性倾向能否藉治疗而改变,后来却因两名讲员退出而取消。该两名讲员说,「同性恋可改变」此话题政治上太敏感,不适合在科学会议上讨论。精神病学家Jeffrey Satinover和我原获邀担任大会委员,但属同运人士的精神病学家称,若我们任何一人任委员即拒绝参加。今天你们上研究院,要是认为异性恋才正常?那么当你们要发表观念、出版论文,甚至和同学同事相处,都祝你们好运。你们最好噤口不言,不然你们千方百计才挤得进去的那个学术社交圈子一定将你们踢出来。』
更多详细资料,请点击这里(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4.htm)。
连美国社会的同运分子压制真相都这么普遍,我国(瑞典)的情况肯定更糟。我想若有家长尝试为浮现女性化性格的男孩物色医生,全国不会有一个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愿意(或敢)与家长合作插手治疗。因此,身为家长,你们必须靠自己,关注孩子未来的性倾向发展。
引言篇幅稍长,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部分敢言的研究报告怎么说,有助大家采取行动,防止孩子出现准同性恋征状和后来发展成同性恋。先看看男孩的同性恋倾向根源。
二 Bieber等的研究报告(参考资料四)(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
先看Irving Bieber和约七十名精神病学家与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研究。是项广泛研究始于1952年,尔后经十年很多的评估与跟进工作,由八名心理分析医生与一名临床心理学家组成研究委员会发展报告,题为:《同性恋-男同性恋者心理分析研究 Homosexuality: A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Male Homosexuals》(参考数据四)(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
是项研究报告除范围广阔,由多名专家合着外,还有两个特点愈显其重要性:
- 研究于1952至1962年间进行,当时还没有相关政治禁忌,仍容许研究员指同性恋为不理想行为,应该预防。自1973年美国心理学联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病症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剔除,尔后就无法再做这种研究了。今天要是有研究员敢提出的话,肯定遭同业排斥。但昔日研究今天仍然适用,且可说非常重要,值得家长参考,以防家中男孩发展同性恋。
- 1962年主流传媒及娱乐界仍未将同性恋普及化,行为亦未受吹捧。今天情况可十分不一样了。
且看瑞典性平权国联网站一篇文章(参考数据16)(http://www.emaso.com/en-english/4-pre-refs/4-16s.htm),读者自明白我所言:
「谁和谁一起?-与年青的你谈谈性
女生会遇上心仪的男孩。男生也会遇上心仪的男孩。有时候男生遇上心目中女神,却发现女神原来喜欢另一个女孩。
所以,不妨探索你的性取向!发现自己的身分,了解自己理想的模样,对何事感好奇。世界广大,有许多事情值得一试,所谓无事不可能。试过总比没试过好,将来后悔也太晚了。」
明显地,今天有许多年青人本来并非同性恋倾向的(即,未曾因成长期问题引致准同性恋征状),却因为同性恋看来太酷了,就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或起码尝试过,从此不能自拔(参「免费文章」栏第七项)。至于这种明显是选择的生活方式的实际情况,网站没有提及。为全社会福祉,实在应该立法禁制这网站信息,才能制止这类行为。回说上述研究,由于是在1950至1960年间进行,当时同性恋仍是不光彩的,没有人想选择、甚或尝试一下这种生活方式,正如没有人选择故意酗酒一样。Bieber的研究长期跟进106名男同性恋者,另设100名男异性恋者的控制组。其基本探讨问题是:为何该106名男子成为同性恋者?其成长背景中有何因素,令他们对男人有性欲望?
Bieber和他的团队结果发现,所有106名有同性恋倾向者有一项共同因素,他们在成长期或是与父亲缺乏情感上的联系,或是根本没有父亲,无一幸免。没一个人感觉和父亲有亲近关系。
有时(但不是一定)这种感受还伴随着仇父情绪,有各种原因。研究发现,男同性恋倾向乃男性与父亲关系经验之结果,而非父亲如何经验与儿子的关系。有的父亲可能以为一切安好,觉得自己已满足儿子的情感需要,事实未必如此。
研究其中一项发现是:
「男同性恋者与父亲的关系,都有严重问题…没一名(研究对象的)父亲称得上正常家长。」
有趣的是,其实控制组(100名男异性恋者)成员也不一定与父亲关系好,其中37人(37%)甚至承认憎恨父亲。另方面,男同性恋者组别则有63人(59%)称憎恨父亲。
三 所得结论
先要指出,「父子关系不佳」虽为所有106名男同性恋者成长背景共同因素,并非说世上就没有例外。然而这是很强的证据,令人得出以下结论:
父亲若与儿子感情好,儿子鲜会变成同性恋者。
父子感情不好,也不一定令儿子变成同性恋者,因为上述100名男异性恋者也有37%憎恨父亲(同性恋组别为59%);不过似乎男同性恋者全都未能与父亲联系情感。
换言之:父子感情失联是发展同性恋倾向之必要因素,却不必然导致同性恋。
请想想!因此,
寄语各位父亲:与儿子建立良好关系,能防止他发展同性恋倾向!但就算你们没有这样做,儿子也不一定会变成同性恋,因为还有其他因素,以后会提及。
父子感情关系欠佳乃所有男同性恋研究对象的共同因素;至于其他人际关系,虽情况各异,但趋势亦同。以下列出其中几项。(数字加起来不必等于100%,因部分人并未回答全部问题。)
106名 男同性恋者(%) |
100名 男异性恋者(%) |
|
是父亲最喜爱的孩子 |
7 |
28 |
另一兄弟姊妹才是父亲最喜爱的孩子 |
59 |
36 |
感到父亲接纳你 |
23 |
47 |
憎恨父亲 |
60 |
37 |
接纳父亲 |
20 |
50 |
父亲对你表达感情 |
25 |
51 |
父亲尊重其他兄弟,多于尊重你 |
42 |
19 |
觉得父亲较母亲易相处 |
21 |
40 |
觉得父亲可敬 |
16 |
47 |
要能正确解读上表,我们必先谨记,就算男孩与父亲感情不佳,日后也不一定会自动变成同性恋者。事实上,大多数未曾与父亲情感结连的男士,长大后都成为异性恋者。(谨记:父子感情失联是发展同性恋倾向之必要因素,却不必然导致同性恋。)如此,可有其他因素影响性倾向发展?哪些因素促成异性恋倾向?
举例说,试看问题六!(父亲对你表达感情)男同性恋者中约有25%有此经验-父亲曾向他表达爱,虽然如此,但他们感受不到与父亲情感结连,后来成为同性恋者。然而相比起来,异性恋控制组中有此经验者较同性恋者高一倍(100人中有51人);可见就是儿子未能与父亲连系情感,父亲若能表达爱,仍促成儿子的异性恋倾向。
基于上表,我们得出以下因素(就算儿子未能与父亲连系感情),有助发展儿子的异性恋倾向:
- 是父亲在兄弟姊妹中最喜爱的孩子(虽然家长未必都会偏爱其中一人)
- 感到父亲接纳
- 儿子不憎恨父亲(留意,异性恋组别有37%憎恨父亲,却仍成为异性恋者)
- 儿子接纳父亲
- 父亲向儿子表达感情
- 父亲尊重儿子,待遇如众兄弟
- 儿子与父亲相处较与母亲容易
- 儿子觉得父亲可敬
上述种种关系因素,均为情感连系之自然结果。就算父子未能连系感情,次要因素也能促进异性恋倾向发展。很不幸,许多父亲未能帮助儿子建立男性身分,对此一筹莫展。他们把精神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也许是家庭担子太大),根本没时间照顾那个特别软弱的儿子。也有的父亲一有时间宁愿独自去打高尔夫球,也不愿意和儿子一起去钓鱼。后面会谈到,男孩从幼年起,若无法认同男性此性别,可能引致同性恋倾向。
是项研究亦显示,同性恋并非遗传的。不然的话,同性恋组别人士因与父亲性情相近,应该更多人成功与父亲连系情感才对。
总言之:
父亲若从幼年期开始就关心儿子,儿子又能与他建立情感连系,他长大后几乎百分百会成为异性恋者。
下面会解释(项目[五])为何两者相关。这里我要说的是,知道有小男孩缺乏男性男辈作模范,实在令人心痛。而像性平权国联等组织竟不择手段招揽这些可怜的青少年以强大声势,也令人悲愤。
四 引为国耻之法案
2005年6月5日,是瑞典孤儿的不幸日子,当天瑞典国会议决通过法案,容许同性伴侣领养小孩;198票赞成,38票反对。国内既有那么多不育的异性恋夫妇想领养小孩,任何有理性、做事合乎道德的人,怎会肆意剥夺孩子同时得到父母之爱的权利?在那天之前,瑞典都很关顾儿童福利;议案之所以通过,绝大多数原因是,政客为迎合同运群体而让步。此等政坛男女将来会面对何等样的审判!
国会所通过2001/02:123号法案程序如下(参考数据17)(http://www.emaso.com/en-english/4-pre-refs/4-17s.htm):
法案编号2001/02:123
LU27 伴侣、领养等
第一项:(撤销有关领养与监护之前案)
1. 赞成
2. 反对
投票:198票赞成,38票反对,71票弃权,42人缺席
国会通过法案。
投票分布:
赞成票:社会民主党118票,温和派9票,左翼政党34票,中间党12票,环境党15票,人民党9票
反对票:温和派1票,基督教民主党37票
弃权票:温和派60票,中间党4票,人民党6票
缺席:社会民主党13人,中间派11人,左翼政党9人,基督教民主党5人,中间党2人,环境党1人,人民党1人
Anne-Katrine Dunker与Runar Patriksson议员提出,他们原打算弃权,却被标示为「赞成」票。
从会议记录可知,仅37名属基督教民主党的国会议员反对同性恋者领养小孩,他们值得表扬。温和派并不同意让同性恋伴侣领养小孩,但同意他们取得监护权,真的莫名其妙。请想想!若受同性恋者监护的是这些温和派议员的孩子孙子,他们会同意吗?
若是你们的亲生儿子,你们会同意吗?若你们逼不得已要将亲生儿子交人托管,而你们可以在一对正常夫妇、与一对男同性恋伴侣之间选择,你们会怎样做?只要细想在那不幸的日子(2002年6月5日)所通过的法案,就知道这对许多无辜孩童而言,是多么鲁莽而冷酷之举。除基督教民主党以外,其他党派议员竟容许这道法案通过。这些议员以后每天照镜,都看见一张出卖无辜小孩的脸,他们余生将如何面对自己?
一道可耻法例的立法史
瑞典国会最大党社会民主党为此法案进行党内会议,议决该如何统一投票时,正反双方其实势均力敌,最后反对一方以一票之微败阵。可见党内几乎近半人士认为,孤儿应该同时有养父母照顾,才对他最好。然而该党成员在国会投票时,却没有一人敢投下良心一票,只因为怕失业,怕丢官,怕失去贵为国会议员的人工福利。换言之,他们的经济福利远较国内孤儿的益处重要。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几个专门从事儿童福利工作的组织均强烈反对同性恋者领养法案,包括:救救孩子(Rädda Barnen),儿童福利申诉专员(Barnombudsmannen),领养组织网络(Nätverket för Adoptionsorganisationer)等。
再者,以下组织亦表反对,包括:瑞典社会部,国际领养瑞典国委员会,瑞典医师联会,瑞典心理学家会,家庭公义社会工作者,瑞典家庭辅导会,领养与寄养儿童组织,韩国儿童领养组织,领养论坛,国际领养家庭组织,孩子优先,瑞典儿童公义组织,家庭公义秘书处,领养者辅导中心,领养儿童之声网络,孩子的朋友。(组织瑞典文原名为Socialstyrelsen, NIA (Statens nämnd för internationella adoptionsfrågor), Svenska Läkaresällskapet, Sveriges Psykologförbund, Familjerättssocionomernas Riksförening Föreningen Sveriges Kommunala Familjerådgivare, AFO-Organisationen för adopterade och fosterbarn, Adopterade koreaners förening (AKF), Forum för adopterade Förbundet Adoptionscentrum, Familjeföreningen för Internationell Adoption, Barnen Framför Allt - Adoptioner, Riksförbundet Barnens Rätt i Samhället (BRIS), Rädda Barnen,Familjerättssekreterarna, Adoptionsrådgivningen, Nätverket Adopterades Röst, Barnens Vänner)
以上机构及专家均反对容许同性伴侣领养孩子。
举例说,瑞典心理学家会指:「法案基于一种世界观,即孩子是次要的,『当父母』才最重要。法案内容显示完全不理解孩子的需要。」(瑞典文原句为Promemorian har tillkommit utifrån en världsbild där barnet är perifert och föräldrarskapet står i centrum. Författningstexten uppvisar en total avsaknad av förståelse för och kunskap om barns behov.)
该会主席在2005年5月18日接受《今日世界》(Världen Idag)(参考数据18)(http://www.emaso.com/en-english/4-pre-refs/4-18s.htm)报章访问时,论到其组织对此法案所提尖锐批评说:「我们要非认为,那的确是该法案一大缺点,通常不会用这么尖锐的字眼表达意见。同性双亲对孩子影响很深,但我国对此竟然一无所知,这正是问题所在。目前基于研究证实此法可行的知识是那么薄弱,我们实在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当然,在道德上这可说是两难局面,但我们不应用孩子来做实验,除非我们能确保这样做绝不会让孩子冒险。再说,孩子也不能为自己说话。」
(瑞典原文为Så här formulerar vi oss inte om det det inte upplevs som en verklig brist i promemorian. Bristen på kunskap om hur barn påverkas av att växa upp med två föräldrar av samma kön är ett stort problem.
- Vi har valt att inta barnperspektivet på grund av att det finns för lite kunskap, den evidensbaserade forskningen saknas. Det är ju visst ett moraliskt dilemma, man kan inte göra experiment på barn. Kunde vi vara säkra på att barnen inte utsätts för onödiga risker, då hade det varit en annan situation.
- Barnen kan ju inte föra sin egen talan)
五 再谈父亲角色
且再谈为何父子情感结连,对孩子的发展那么重要。
有道是:母亲生出男孩,父亲生出男子汉。孩子自幼年就意识到世界分为两半-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的世界。男孩不仅观察到两者分别,也必须决定其归属。在这方面,女孩会比较容易,因为她从小就牵系母亲,不必「再认同」母亲以外另一人,与他发展亲密关系-即认同父亲。男孩则不然,他必须与母亲分开,脱离最初所爱对象,这样他长大后才能发展出异性恋倾向。这也解释了为何男同性恋者多于女同性恋者。长成男子汉第一步,是不要长成女人。
这阶段至关重要,必须由父亲开始。假如父亲不在,必须另有男性长辈担此重任,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小男孩要长成男子汉,要有男人从旁协助、鼓励。父亲要让他明白,有一天他会像爸爸一样。举例说,小男孩可能会和爸爸共浴,会发现爸爸的身体原来是这样子的,有一天自己也会像他。这是天生的,不会改变。此外,这也意味着,儿子逐渐学习信任父亲,学他的榜样。从孩子两岁起,母亲也必须逐渐减低对儿子的影响力,由父亲来表达关心照顾,常拥抱他,不要犹豫。有人说,如果爸爸从不拥抱儿子,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另一个男人、以不同方式来拥抱他。这是男孩自然而必须的成长发展阶段,发展得不好,会有「性别认同失调」问题,是男孩出现准同性恋倾向的第一步。得留意:
- 如前所述,并非所有与父亲情感失连的男孩都会有性别认同问题。然而父子情感关系好,男孩有此问题的机会则大减。
- 性别认同问题对性格敏感的男孩似乎影响较大。这类型的孩子,要是不幸地,父亲拒绝他们,不给予鼓励,则更容易出现此问题。假如男孩的天赋和才能有别于父亲和兄弟,则更容易出现此种情况。比如说,父亲爱运动,哥哥也爱跟爸爸去练习踢球、看球赛,假如小儿子在艺术或音乐方面较有天分,做父亲的很容易忽略他,不懂得如何鼓励他发展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因此,父亲应该特别多花点时间在这个儿子身上,鼓励他发挥专长,也带小儿子认识其他有同样天赋的男孩,让他有自己的「男孩圈子」。不应将他交给妈妈管,任由他做「裙裾仔」。总言之,父亲必须帮助儿子发展男子汉特质,父子俩建立温暖的互信、感情,互相尊重,确保他长成以后会希望像父亲。
性别认同问题有不同阶段、各种形式。在最极端的例子(称为性别认同失调)(GID),男孩会开始玩姊妹的娃娃,穿她们的裙子等等。父母必须有共识,制止这种行为,态度慈爱但坚定,不要排斥或嘲笑他。虽然性别认同一般以「性别冲突」或「性别混乱」等较温和形式呈现,但有此问题的男孩已可能发展出「准同性恋」倾向,他会自觉有别于其他男孩,因为有点娘娘腔而被排斥、孤立,这令他更觉得自己是异类。这时候,男孩多么需要男性长辈关心、肯定他,让他知道自己和其他男孩一样,将来会长成男子汉。但愿所有成年男人都明白这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关顾其他无父、脆弱的男孩,自能防止像性平权国联等组织插手。
若没有男性长辈来帮助「准同性恋倾向」的男孩,他会愈喜欢待在女孩圈子里,觉得更自在,其实他内心已经撕裂。一方面他渴望像其他男孩,却又认为自己不是。当进入青春期,情况开始改变;因为情欲总是引向「异己」的,男孩在成长过程里,要是较认同女孩,在男孩堆中反而感别扭,他的性欲自然会导向男人。
同运分子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他们只是帮助准同性恋倾向的男孩发展与生俱来的个性,对他们有益。其实不然,这都在乎父母(和祖父母)。然而你们要防范于未然,必先知道这并非取决于天生的基因。关于这点,我会在〈迷思三〉详述。
六 父母的共同角色
防止孩子发展同性恋倾向的另一重要元素,是保护他/她免受侵犯。孩童性侵案数字不断上升,《洛杉矶时报》曾于1985年作广泛调查,访问2,682名成年人,其中16%男士及27%女士称童年时曾遭性侵犯。乱伦不仅伤害身体,更留下情感创痕;这也是发展出同性恋倾向的一个主要因素。曾受性侵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同性恋者,其机会率较一般孩子高七倍,女孩尤其如是。再者,曾遭性侵的孩子长大后也有高许多的机会成为娈童癖,如俗语所言:「受害者终也害人」。
这些不幸的孩子需要父母特别照顾,帮助他们修复情感创痕。可惜此类案件受害孩子许多来自破碎家庭。犯案者不一定是成年男性,也可能是较年长的孩童或青少年;有些孩子遭侵犯以后,会转过来侵犯人。在今天道德沦丧的社会,可谓色欲横流,宽容接受种种变态行为,因此你们必须留意,你们不在家时孩子身边有谁,这是父母都必须留意的。
防止同性恋第三个要素,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夫妻恩爱,是孩子出现准同性恋倾向的解药,尤其儿子。父亲如何对待妻子,这形象会深深印在他脑海里,他看了就会学,试看父亲的方式是否可行。因此,母亲应该尊重丈夫,儿子有问题时,多鼓励他「找爸爸去」;母亲应该从他幼年时就逐渐放手,放开与儿子的结连,让他转向父亲,在男孩二至四岁时就要开始这样做。但要是晚了开始,也总比不开始好。只是随年纪增长,男孩也愈难脱离与母亲的「结连」。此外,母亲就算教育程度较丈夫高,工作条件比他好,或是较丈夫聪明,也应避免在家中「掌控大局」的试探。
夫妻之间互动良好,男孩就会想学爸爸,这有助孩子确定性别,乐意发展男子气概,感到自在;另方面也学懂如何爱、照顾别人,像爸爸对妈妈一样。一切若能各就各位,是很美丽的。不过婚姻总没有完美的,起码不会常常完美,偶尔「开点小差」当然不会令男孩变成同性恋者。这里的重点是,父母相处得好,有助防止子女发展同性恋。
要是因着种种原因,男孩无父或无母,那怎么办?这种情况虽然难,却也并非无望。其实不少男孩都在单亲家庭长大,长大后也没变成同性恋。当然也有人说,父亲要是常虐待妻儿,倒不如无父,此话合理,对曾遭亲父或继父侵犯的男孩言而尤其如是。单亲妈妈可以让儿子认识一位男性长辈(如舅舅、外祖父等),任何她信得过的男性,都可以作男孩的模范。如果男孩姊妹众多,单亲妈妈要特别留心,别让他和姊妹一起玩娃娃,要让他玩男孩玩具。至于单亲爸爸,则会面对另一些问题。男孩当然也需要母亲,然而单亲爸爸要是懂得爱和照顾儿子,会比较容易防止他发展同性恋倾向。谨记:妈妈生出男孩,爸爸生出男子汉。
今天同运组织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加上媒体和娱乐界将同性恋生活方式变成光荣的事,父母也愈难防止子女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最近我在瑞典《每日晚报》(Aftonbladet)读到一篇文章(参考数据19)(http://www.emaso.com/en-english/4-pre-refs/4-19s.htm),作者的见解,可谓给准同性恋倾向的男孩开出一服最坏的毒药:
「你们最后一次送娃娃给儿子,是甚么时候?专家指,我们总是潜意识地,用过时的性别定型模式教育小孩。」
似乎这名「专家」认为,以新的性别角色教养男孩,这十分重要。这是让男孩变得更女性化,令他发生性别错乱。简直不知所谓。然而类似论调常见于各层面-学校、社会、媒体、娱乐界。同运分子深知道同性恋倾向始于童年期因性别错乱发展而来的准同性恋倾向,因此千方百计笼络孩子,希望壮大他们声势。以最脆弱的孩子为狩猎对象,这些人何其邪恶?
但愿有一天会有「救救孩子基金」的机构,对抗可恶论调。此组织应以身处高危环境的孩子为服务对象,旨在帮助他们连系男性长辈,有个模范,帮助男孩长成男子汉。比如说,基金可以赞助夏令会,由婚姻美满稳定、道德标准高,又愿意帮助无父男孩的男士来带领。有关父亲角色更详细资料,参美国同性恋研究与治疗联会成员所著文章〈男同性恋者的童年经历〉(参考数据20)(http://www.emaso.com/en-english/4-pre-refs/4-20e.htm)。
七 美国同运分子攻击不赞同其理念者
Irving Bieber和他的团队所作一项广泛研究(参考资料四)(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虽获后继研究印证,其结论却令美国心理学联会及美国精神病学联会大为不悦。
此类研究实话实说,却被我们今日社会指「政治不正确」;Bieber亦因此遭受不平待遇。举例说,多年前他曾在美国心理学联会会议上发表已出版文章〈同性恋与跨性别〉,结果让会内同运分子无礼打断发言。另一名研究员Ronald Bayer(是纽约希斯廷研究组织成员)就在其著作内提及当时场面(参考数据一(Homosexuality and American Psychiatry: The Politics of Diagnosi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1; page 102-103; 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页33):
「Bieber想解释其立场…场内人士只无礼大笑…其中一名抗议者骂他是___。
「Bieber博士,我读过你的书。如果你的书谈的不是同性恋者,而是黑人,你肯定会被五马分尸,你活该的。」
Bieber续说:
「这伎俩行得通。基于压力,美国心理学联会1971年会议后,主办单位同意赞助成立一特别委员会-非关于同性恋-而是由同性恋者组成的委员会。活动主席遭警告,所邀请主讲人士若未经该委员会通过,他们[同运分子]将全体抵制会议。」
这还不止。Bayer续说:
「…[他们]转而向华盛顿解放同志阵线求助,计划于1971年5月示威,并采取集体行动,拟定仔细策略,打算捣乱该次学术会议,详细拟定当日每个步骤。」
1971年5月3日,示威人士闯进专业人员学术会议,抢去扬声器,对外面的示威者喊:
「精神病学是大敌!精神病学发动战争,要剿灭我们。这是向你们宣战…你们无权对我们说三道四。」
同运人士继而获准在美国心理学联会疾病命名委员会面前上诉,结果主席同意,也许同性恋并非精神失调病征,《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应予剔除。
美国心理学联会之所以将同性恋剔出《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非基于科学原因,却因为无礼的同运分子在会议上捣乱。这次令人咋舌的事件,见于参考资料一(http://www.emaso.com/en-english/2-left/2-7-ref.htm#type-2),页32-35。
那次之后,一个新时代开始,令大多数精神病学家及心理学家不再敢帮助家长防止孩童发展出同性恋倾向。
八 瑞典同运分子攻击不赞同其理念者
至于我国(瑞典)之急剧同志化,其发展情况略述如下(source: http://www.gluefox.com – There you click on the side menu under "Dagens Adrenalinklick" and then select “Homosexualitet -- en naturlig yttring av människans sexualitet, eller...? "参考数据21)(http://www.emaso.com/en-english/4-pre-refs/4-21s.htm):
1944年前,成年间的同性恋行为乃刑事罪行,是不自然、变态行为。当时主流心理学观点认为,同性恋是心理问题,源于童年期创伤经历。1969年版、由Ack Renander主编的《医学百科全书》(Medicinsk Uppslagsbok)(一直被认为是医学工具书权威)定义同性恋为「导引同性的病态性欲」。1973年版的《诺氏百科全书》(Norstedts Uppslagsbok)则定义为「对同性的扭曲性欲。相反词:异性恋,正常性欲。」
二十多年后,2001年同运分子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同志节盛典,解放青年联会(Liberala Ungdomsförbundet)摊位的景点,是让来宾向Alf Svensson、教宗,与Ulf Ekman(瑞典灵恩派「生命之道教会」领袖)的照片扔飞镖;这当然关乎仇恨、与鼓励暴力,且以部分群体及其领袖代表为对象。令人不禁想,如果在宗教会议上有同样摊位设置,让来宾向「恐基督教」的性平权国联代表照片扔飞镖,还附以「打倒顽固派」字样,不知道传媒会如何报道了。当然,信仰团体倒不会这样做。然而性平权国却不惮鼓吹仇恨宗教人士,对某些群体绝不宽容。
今日瑞典另一鼓吹仇恨的例子是:斯德哥尔摩市出版的年青人杂志《Lava》2003年6月号(经费由纳税人支付)有一幅漫画,画Siwert Öholm与Alf Svensson性交,附以由歌手、「辩士」Ujje Brandelius写的文字:「…应该将基督徒、顽固、腐烂、男性主导、臭名远播的道德体制从地球扫除。」Hans-Göran Björk(《今日世界》专栏作家,与生命之道教会联系)就漫画及文字向司法部秘书处(Justitiekanslern; JK)及司法申诉专员公署(Justitieombudsmannen; JO)投诉,他们皆认为将基督徒从地球扫除的内容可以接受。相比起来,牧师Pastor Åke Green因反同性恋及其他性罪行言论所受惩罚则严厉得多。
今天,瑞典不少官方权力机构及政府的分支已深受同运影响,从最高法庭(HD or Högsta Domstolen)以下各级机构皆如是,并且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国立「瑞典教会」,由于数世纪以来皆受税款资助,也愈受同运强烈影响,得按其喜好行事。然而就是瑞典教会也有若干成员,还有牧者,并不认同教会领导层此种政策。
最近,瑞典路德宗主教Hammar,及居于乌普萨拉的同性恋姊妹-牧师Anna Karin,正谋求改变瑞典路德宗教会长久以来的教义传统(有关此同志夺权行动,及会众的卑劣反应[仅少数例外],参Nr. 6)。1998年9月19日堪称「教会文化的黄昏」,当天相关人士在乌普萨拉大教堂举办一场弥撒,他们称为「看!这个人」展览(Ecce Homo Exhibition),不仅形容耶稣生活于同性恋环境,甚至指祂也是同性恋者。竟然在神圣的乌普萨拉大教堂一个「崇拜」里这样形容耶稣,大概是过往30年瑞典同志运动的极致表现。
在这种环境下,家长不可能找到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师愿意辅导有性别错乱问题的子女,他们反而鼓励父母任让孩子发展成为同性恋者。瑞典心理学家会创于1955年(目前有约8,500名成员),至1998年,该会发表《北欧诸国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守则》(Yrkesetiska Principer för psykologer i Norden)。
守则强调必须「尊重不同个体、典范、文化,莫论地位、性别与性倾向」。内容尽是官样文章,重点在乎「尊重性倾向」;守则更附「投诉心理学家指南」的「公众信息」,暗示心理学家不能帮助家长防止儿童发展同性恋倾向。
我们已谈过迷思一(异性恋与同性恋生活方式皆一样可取)与迷思二(你们不能改变孩子将来的性倾向),现在谈谈迷思三。